解放军第一军走出了6位开国中将,他们是谁?分别担任什么职位?
解放军第一军走出了6位开国中将,他们是谁?分别担任什么职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辉煌战绩的部队,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屡建奇功,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其中,有6位将军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他们分别是余秋里、黄新廷、廖汉生、王尚荣、冼恒汉和朱辉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6位将军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贡献。
开国上将贺炳炎,是贺龙和彭老总两位老总的心腹爱将,因打仗勇猛,所以在军中有“小贺龙”之称,同时他也是第一军首任军长。
纵观各国战史,能拥有第一军番号的部队,绝对是王牌中的王牌。
如民国时期新一军,抗战期间,在军长郑洞国的带领下,将有着“丛林作战之王”之称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打得溃不成军!
还有成立于北伐时的第一军,他是西北王胡宗南的主力部队,第一任军长为蒋介石,首任政治部主任是周总理。
我们所熟知的胡宗南、何应钦、刘峙这些民国时期高官都是该军的将领,可以说第一军是民国时期当之无愧的“种子军”。
1949年,这支部队在四川和我军作战时被全歼,从此该军番号就被取消。
而我党第一军这支部队也不是吃素的!
它的前身是由贺老总领导的红二军团,成立之初,在贺老总的带领下巧妙机智地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最后终因敌强我弱,被迫转移参加了长征。
到达陕北后,部队不仅人困马乏,还极度缺粮,而背后又有数倍于己的精锐敌军,在面临如此困难的处境下,红二军团配合其他红军部队在山城堡巧妙设伏,诱敌深入,成功击溃民国时期军一个主力师,迫使敌人主动后撤,再次粉碎了敌人企图消灭红军的阴谋。
抗战时期,红二军团改编为120师358旅,在贺老总的爱将旅长张宗逊带领下参加了陈庄战斗和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
1947年,根据战争形势的需要,以120师为主力扩编成立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换成了彭老总。
由120师358旅和新1旅这两支部队组建的第一纵队,无疑是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这支部队也就是后来的我党第一军。
众所周知,彭老总率领的第一野战军以善打恶战著称,在西北解放战争历次重大战役,如延安保卫战、青化砭、蟠龙战役、解放兰州等,第一军每次战斗中都被当彭老总当成主力来使用。
在战场中历经战火的洗礼,该军迅速成为第一野战军中的一支猛虎部队,同时这支部队还先后走出了6位开国中将。是一野中走出开国中将最多的一支部队!
那么,你知道他们是哪6位吗?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分别担任过什么职务呢?
第一位:“独臂将军”余秋里
提到独臂将军,也许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贺炳炎将军。
其实在第一军除了贺炳炎还有一位独臂将军,他的经历跟贺炳炎很相似,只不过,贺炳炎断的是右臂,而他是左臂。他就是余秋里中将。
1935年,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途中敌人围追堵截,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恶战等待着红军战士。
在一场遭遇战中,余秋里被敌人击中左臂负重伤,但他仍然坚持战斗,最后在全体红军指战员共同努力下终于将敌人击退,战后有人劝他留下养伤,而倔强的他却坚持跟随部队北上。
在长征途中由于没有较好的医疗条件,余秋里手臂因为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医治伤口溃烂越发严重,为避免伤口感染危及生命,在当时战地医院缺少麻药的情况下,将军只好忍着剧烈的疼痛将左臂截去。
后来两位独臂将军都在西北指挥作战,贺炳炎任第一军首任军长,余秋里是第一师政委,都是彭老总的得力干将,为西北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第二位:“不老男神”黄新廷
1945年8月,余秋里升任第358旅政委,旅长是黄新廷。
或许是命运使然,在后来的解放运动中,两人在彭老总的带领下,先后参加了延安保卫战、青化砭、陇东、榆林三场战斗,后来又向西挺进八百多里秦川,参加了西北四省的解放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说来也巧,这位黄新廷将军正是继贺炳炎之后,第一军的第二任军长,他是湖北荆州洪湖人,历史上著名的洪湖赤卫队便是来自于此。
彭老总率领的第一野战军,说到打仗那是一把好手,可要说长相,那就是黄新廷将军了,在军队里被誉为“不老男神”。
一次,他的上司贺龙,突然叹了口气:“黄新廷,你是不是一点都没变老啊!”
事实上,黄新廷当时40多岁。
还有一次,彭老总元帅视察一个部队文工团,听到有人议论说某位演员长得好看,有气质,彭老总却说:“可惜你们没见过黄新廷同志。”
第三位:传奇将军廖汉生
此外,在177名开国中将中,有这样一位将军,他的身份比较特殊,因为第一段婚姻,他成了开国元帅贺龙的外甥女婿。后来因为第二场婚姻,他成为杨尚昆的妹夫,
你知道这位开国中将是谁吗?
在解放战争时期,组织上曾考虑让他担任第一兵团政委,而他推辞不愿接受,坚持自己能力不够可以先担任军政委,后来组织上才让他担任第一军的首任政委。
这位开国中将便是廖汉生将军,曾参加过由贺龙元帅领导的桑植起义。
其实,说起来,廖贺两家祖上就是世交,而且廖汉生的父亲廖兰湘和贺龙曾是战友关系,因为这两层关系,贺龙就和廖兰湘订下了娃娃亲。将贺龙外甥女贺艮艮许给廖兰湘的大儿子廖汉生。
后来,廖兰湘不幸在一场战斗中牺牲,本以为这桩婚事就此打住,可贺龙并不认为,在他的关心下,成年的廖汉生最终迎娶了贺艮艮为妻,自此贺龙多了一个外甥女婿和一名战将,而廖汉生见到贺龙也要喊一声舅舅。
红军时期,面对敌强我弱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红军主力往往需要不停地转移。
就在一次红军主力撤离后,很快敌人就对当地展开了一次拉网式搜捕,妻子贺艮艮和女儿没能及时逃走,最终被捕生死下落不明,廖汉生得知消息后,痛心不已。
贺龙和薛明为了让他早日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决定给廖汉生另寻一门亲事,薛明大姐把杨白琳介绍给廖汉生,杨白琳也是从革命世家出来的,五哥就是杨尚昆。
婚后住在延安,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夫妻二人彼此相互扶持,日子过得比较甜蜜,先后共育有4个子女。
第四位:“终身作战部长”王尚荣
1928年,2月,由贺龙领导的桑植起义在湖南桑植地区,而这次起义诞生了6位开国中将,其中有三位将军来自第一军,除了王新廷、廖汉生,还有一位将军,
你知道他是谁吗?
他曾担任由原西北野战军独立1旅改编的第一军第二师师长。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将军,因长期在总参谋部下辖的作战部工作长达22年,有专门研究我军军史的专家亲切的称他为“终身作战部长”。
没错,他就是王尚荣中将,而这一切的渊源竟和刘伯承元帅的大力推荐有关。
新中国成立以后,军委发现,部队中许多干部思想比较落后,为了快速建设出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决定成立人民军事学院,为国家储备一批优秀指战员。
许多像王尚荣这样参与过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高级指挥员,前脚刚刚脱下战袍,后脚就马不停蹄地跨进了军事学院的大门。
因为学院成立之初,师资力量匮乏,王尚荣身兼多职,既是学员,又是副主任教员,一方面努力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教科书的编纂。
在王尚荣和其他教员们共同努力下,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一起完成了80多篇战例教材的编写,还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实战案例。
王尚荣的勤奋好学,被院长刘伯承看在眼里,1952年,周总理想从学校里挑选几个优秀学员到总参作战部工作。
刘伯承院长马上把王尚荣推荐给周总理,说:“王尚荣是高等速成系的,年纪轻轻,战斗经验丰富,学习刻苦,我觉得他能胜任总参作战部的职务。”
在刘伯承的大力举荐下,王尚荣成功升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由此为起点,开始了他长达22年的作战部部长的工作生涯。
第五位:壮族将军冼恒汉
我国壮族开国将军一共有13位,而中将只有3位,分别是韦杰、覃健和冼恒汉三位将军,其中只有冼恒汉将军长期在第一野战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第一军工作,任第一军副政委,协助军长贺炳炎领导和管理全军工作。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政工工作的干部,就必须能够严格执行战场纪律。
1935年,在长征途中经历了一场遭遇战,最终部队消灭了敌人,缴获了大批枪枝弹药,还有许多服装等军需物资,有战士动手去哄抢战利品。
冼恒汉见了大喊一声:“不准拿,我们是一支有纪律地队伍,一切缴获物品都要充公。由部队统一安排发放。”从此,部队中再也没有人哄抢战利品了。
之后,冼恒汉跟随大部队沿赣江北上到吉安地区活动,配合红军主力作战。在每次战斗开始时,冼恒汉都会到营一级的作战单位,一面做好战前统战工作,一面同全营战士一起在战场上杀敌,他的这一举动受到部队领导和广大红军战士的赞扬。
第六位:“司务长”朱辉照
最后一位,将军就更有意思了!
1955年9月,参与授衔的朱辉照中将说:“我是司务长出身的中将。”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他的确做过司务长。不过,他这个司务长,可不是大伙眼中专管连队日常伙食的军官,而是类似于文工团这种会策划文娱活动多才多艺的干部。
1930年,十八岁的朱辉照,因工作认真,又勤勉,从小就爱好娱乐,在军队里搞文艺宣传,深受群众的喜爱。很快就升任了司务长。
不过,他担任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他又被调到了红八军团,负责军队的宣传工作。
五年后,由于朱辉照政工能力突出,他被红二军团领导相中,特地把他从红六军团抽调来,担任红2师政工基础薄弱的12团政委。
到了红12团后,朱辉照开始做起全团官兵的思想工作,很快,红12团战斗力就大大地增强,一次12团下辖的一个营攻入敌军指挥部,吓得敌军司令万耀煌从马上摔了下来,最后在几个贴身卫兵的护卫下,才得以侥幸逃脱。
有一次,军队遭到了民团的突袭,当红军的主力战胜了民团之后,才知道朱辉照受了重伤,无法行走。其他士兵听说他受伤了,都跑过来向他问好,有些士兵还给了他一些用生命换来的香烟。
贺龙知道后,在召开军团干部会议时,当他谈论到朱辉照的事情时,政委关向应却说:“朱辉照党性原则很强,特别会关爱战士,一直受到军师两级领导的好评。”
1955年,在北京怀仁堂,论功行赏,以上6位将军均被授予中将军衔,而此时,王尚荣任总参谋部代部长,廖汉生任国防部副部长,余秋里任总财务部代部长,朱辉照任职于军委民航局,冼恒汉任兰州军区政委,黄新廷任志愿军第1军军长。
虽然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了部队奔赴新的岗位,但他们始终抱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出力。
前半生为祖国的安全稳定而努力奋斗,后半生,他们本可以享受胜利后的喜悦,但此时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所以他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身到为祖国的建设大军中,为祖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才是新中国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