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养生指南:身体变化与保健方法
小暑节气养生指南:身体变化与保健方法
小暑节气即将到来,今年的气候特点和往年有所不同。根据中医理论,今年是甲辰年,中运为“土运太过”,上半年“太阳寒水司天”,下半年“太阴湿土在泉”。小暑期间(7月6日至7月21日)处于五运中的第三运,主运为“土运太宫”,客运为“水运太羽”。六气中三之气(5月20日至7月21日),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今年的小暑节气呈现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对人体的影响。
中运影响
《素问•气交变大论第六十九》描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 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素问•五常政大论第七十》描述:“敦阜之纪,是为广化。…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描述:“甲辰岁会,…其病湿、下重。”
可以看出岁土太过导致今年雨水较多,人体容易出现湿气过重的反应。湿气过重会影响身体组织间水分循环,导致身体倦怠、头身四肢沉重无力,影响肢体活动功能。同时,湿气还会对脾胃运化功能造成压力,引起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排泄功能,出现下腹疼痛、腹泻等。
司天、在泉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描述:“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上半年天气偏寒冷,下半年天气偏湿,水土合德导致人体偏于寒湿。寒湿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产生与中运影响相似的症状。
三之气影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描述:“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迺降,民病寒,反热中、癰疽、注下、心热、瞀悶。”
主气为少阳相火,代表夏天应该较为炎热,但因客气为太阳寒水,所以今年的小暑可能不如往年炎热。人体应为夏季的热,遇到外在寒湿,导致“民虽病寒,但反热中”,外在寒邪阻碍体内热气排出,产生烦躁、郁闷、热痢或皮肤生疮等症状。
运气相临影响
中运为土运,司天为寒水,运克气、土克水,为“不和之年”,所以今年天气变化幅度较大。小暑本应炎热潮湿,但因太阴湿土加临及不和之年的影响,天气忽热忽冷,加上雨多潮湿,更容易导致人体感寒,产生上述症状。
小暑养生饮食推荐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描述:“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根据五运六气理论,今年小暑气候为“湿冷”或“忽冷忽热的阴雨天”,建议上半年食用苦性、热性食物;下半年食用苦性、温性食物;全年可食用苦性、温性食物。苦性食物能燥湿,温热性食物能散寒,搭配后能驱散寒湿。
推荐的养生中药材包括白朮、苍朮。其他食药两用的食物有陈皮、茯苓、芡实、玉米须、黑豆。
如果感到特别倦怠无力,消化不良,可以饮用四神汤。四神汤由山药、茯苓、莲子、芡实组成,能增强胃肠道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推荐茶饮
- 陈皮茶:适用于湿冷天气,胸闷、呼吸不畅、上腹胀满等症状。
- 茯苓茶:适用于潮湿忽冷忽热天气,身体沉重、头晕、心慌等症状。
- 芡实茶:适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 玉米须茶:适用于湿热天气,水肿、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
- 黑豆茶:适用于湿热天气,疲劳、浮肿等症状。
穴位按摩建议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描述:“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描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俞;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俞。”
小暑为长夏,脾主长夏,可选择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穴位。夏季可选择俞穴,长夏可选择经穴。
体偏寒湿者
- 商丘穴:位于内踝前缘向下延伸线与内踝下缘向前延伸线交会凹陷处。
- 解溪穴:位于脚背背屈时,脚踝横纹中央凹陷处,伸姆长肌肌腱与横纹交界处。
体偏湿热者
- 太白穴:位于脚大姆趾第一跖趾关节近趾甲端,第一跖骨近趾甲端骨下缘凹陷处。
- 陷谷穴:位于脚背第二、三跖骨之间,跖趾关节远端中点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