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边大量失业一边搞人工智能,发展抢了几亿人饭碗,未来怎么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边大量失业一边搞人工智能,发展抢了几亿人饭碗,未来怎么办?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PE78J6Q0556BPPP.html

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失业大军已超5000万,而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各行各业。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将有超1亿人失业,资本在追逐效率的同时,普通劳动者却被卷入生存危机。这场技术革命下,未来是束手待毙还是主动求变?普通人如何在AI时代找到新的立足之地?

失业浪潮的冲击与现实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正横亘在我们面前,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失业大军已悄然突破五千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每三十几个人中,就有一位正为失业而焦虑,背后是无数家庭生计的艰难。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仅仅是开始,有经济学家预测,未来五到十年间,这个数字恐怕还要翻一番,直逼一亿大关。

若真如此,将是何等规模的社会震动?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这一亿人的饭碗问题,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社会革命。过去我们总认为,技术革新只会冲击底层劳动力,农民工、流水线操作工、快递小哥是首当其冲的"牺牲品"。然而今天的情形已然不同,AI的触角正无情地伸向那些曾被视为"铁饭碗"的高端专业岗位。

医生,这个古老而受人尊敬的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数据显示,AI在健康诊断领域的准确率已突破九成,患者只需通过手机输入症状,智能系统便能快速分析并给出治疗建议。

那些只会按部就班开处方、缺乏创新思维的医生们,他们的职业地位是否会逐渐被AI蚕食?这让人不禁想起古时"悬壶济世"的郎中,面对西医的冲击,最终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教师,这个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同样不能高枕无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出生率持续走低,适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教育行业整体需求正在萎缩。

与此同时,AI驱动的智能教学系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们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生动有趣,互动性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师们,恐怕将面临如"青萍之末"般的危机。

传统交通运输业同样风声鹤唳,无人驾驶技术和低空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骑手们如坐针毡。马斯克的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已在美国多个城市投入使用,百度的智能驾驶也已在国
内多个城市试点,据《智能交通周刊》报道,这些无人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已超过人类驾驶员。

白领蓝领,双双被AI裹挟的境况,不禁让人想起晚清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手工业者,他们的悲剧会在今天重演吗?

这一切变化来得如此之快,让人措手不及。有人说,AI的发展速度远超摩尔定律,而我们的适应能力却远远跟不上。在英国《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技术变革的步伐从未如此之快,但也永远不会再这么慢了",这句话道破了我们当下的窘境。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种技术能如此迅速而全面地重塑就业市场。面对这场失业海啸,我们是被动挨打,还是积极求变?让我们转向那些已经走在前列的先行者们,看看他们如何在AI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AI时代的新型就业生态

没有春风,哪来秋实?AI浪潮汹涌而至,不只带走了旧的工作,也吹来了新的机遇。当旧世界的大门关闭时,新世界的窗口悄然打开,在传统就业市场萎缩的背后,数字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

过去,创业意味着高门槛、大投入,没有几十万启动资金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几乎寸步难行。而今天,借助AI工具的普及,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想法,就能开启创业之旅。

这种被称为"超级个人创业者"的新物种正悄然崛起,他们依靠AI技术完成过去需要团队才能实现的工作,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北京的李明便是典型代表,这位前互联网程序员借助各类AI工具,单枪匹马创办了一家数字营销公司,年收入轻松破百万。在采访中,他笑言:"我一个人干着过去十个人的活,却享受着CEO的待遇。"

确实,在内容创作、数字产品、知识服务等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百万年薪个体户",AI成了他们手中的点金棒,放大了个人能力,降低了创业门槛。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灵活的就业形态也正在成形,人们不再局限于单一职业,而是同时经营多重身份。

有人白天是公司职员,晚上化身AI绘画师;有人周内做金融分析,周末在线教授烹饪;还有人半年在城市工作,半年在乡村生活,远程办公让工作地点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活。这些被称为"数字游民"的新型职业人群,借助AI工具打破了地理限制,他们既可以在巴厘岛的海滩上编程,也能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写作,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多重收入来源也成为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新选择,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策略让个人在面对行业波动时更具韧性。

网络作家王芳就是这样一位"斜杠青年",她身兼小说创作、AI配音和在线教学三职,即使其中一项收入不稳定,其他两项也能确保生活无忧。

在服务业领域,AI的应用也催生了全新的就业机会。智能餐厅需要"人机协作管理师",自动驾驶车队需要"车辆状态监控员",这些新职业五年前根本不存在。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30年,AI将创造出大约两亿个全新的工作岗位,这一数字甚至超过它所替代的岗位总数。这不禁让人想起蒸汽机时代,当纺织工人失业时,新兴的工厂和铁路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技术革命从来都是创造与毁灭并存。

不可否认,这种转变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但机遇与风险往往如影随形。面对AI时代的新型就业生态,我们是该固守传统、怨天尤人,还是拥抱变化、与时俱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国际舞台,看看全球各国是如何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就业变革。

全球应对之策的借鉴

中国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AI带来的就业冲击,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其中不乏可供借鉴的珍贵经验。北欧小国芬兰的做法格外引人注目,这个人口仅五百多万的国家,竟然大胆开展了普遍基本收入实验,每月无条件向参与者发放560欧元基本生活费,不问收入,不设门槛。

实验结果出人意料,领取基本收入的人并非如批评者所预期的那样变得懒惰,而是更积极地寻找工作、创业或学习新技能,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也明显改善。

一位参与者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感慨:"有了这份基本保障,我敢于尝试更多可能性,不再因为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这种"无条件基本收入"模式,被视为AI时代应对大规模失业的一种可能解决方案,加拿大、荷兰等国也纷纷开展类似试点。

欧洲工业强国德国则另辟蹊径,推行了令人称道的"工作分享"政策。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公司在自动化浪潮中,没有选择裁员,而是将原本40小时的工作周缩短为30小时,工资略有下降但岗位保留,员工还获得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这一做法在德国制造业广泛推广,既避免了大规模失业,又提高了员工生活质量,堪称"鱼与熊掌兼得"的范例。

在亚洲,新加坡政府打造的"技能未来计划"同样值得关注,该计划通过大数据预测未来五年内各行业人才需求变化,提前对现有劳动力进行精准培训。新加坡工人不用等到失业才开始学习新技能,而是在原有工作岗位上就开始为产业升级做准备,这种超前布局大大降低了技术变革的社会成本。

韩国则设立了"数字转型支持基金",通过对高度自动化企业征收额外税款,专门用于资助因技术变革而失业的工人再培训和创业,实现了技术红利的社会共享。

一些地方也在实践着未来工作制度的创新,冰岛的"四天工作制"实验取得了惊人成就,参与者在工作时间减少20%的情况下,生产效率不降反升,这表明AI提升生产力后,人类完全可以用更少的工作时间创造同样或更多的价值。

瑞典的"灵活安全模式"则将就业流动性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既不设置过多的解雇限制,鼓励企业根据技术变革灵活调整人力结构,又为失业者提供高水平的福利保障和再就业培训,确保个人能够平稳过渡到新岗位。

这些全球实践告诉我们,应对AI带来的就业挑战,不能仅靠个人努力,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技术变革的果实应当由全社会共享,而非仅仅流向少数人之手。

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又该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个人突围之道。

个人突围与共创未来

在这场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中,个人又该如何破浪前行?与其被动应对,不如主动求变,寻找人机协作的新路径。记得老子曾说:"柔弱胜刚强",在AI面前,人类的优势或许不在于计算能力的较量,而在于那些柔软而深邃的品质——创造力、情感共鸣、跨领域思考和价值判断。

AI能写小说,但难以体悟人生百态;AI能作曲,却感受不到音符背后的喜怒哀乐;AI能诊断,但给不了病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在这些领域,人类的独特价值不仅不会被取代,反而可能因AI的辅助而得到放大。

未来的工作场景,很可能不是"人VS机器"的对抗,而是"人+机器"的协作。正如一位硅谷投资人所言:"最强大的不是AI,也不是人类,而是懂得如何驾驭AI的人类。"

上海的张医生就是这种协作的典范,他不畏惧AI诊断系统的崛起,反而主动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将繁琐的病历分析和药物筛选交给AI处理,自己则专注于病人的心理疏导和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服务质量不降反升,诊疗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终身学习已不再是口号,而是生存的必要技能。面对技术的飞速迭代,固守一技之长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不断拓展知识边界,保持认知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杭州的李工程师,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工作十年后,他敏锐地察觉到行业变化,果断报名学习了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将传统工程知识与新兴技术相结合,成功转型为智能制造顾问,年收入翻了一番。

技能的更新迭代固然重要,心态的调整可能更为关键。面对不确定性,保持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将变化视为机遇而非威胁,这种内在品质往往比具体的技能更能决定一个人在AI时代的适应力。

软实力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批判性思维让我们能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辨是非,创新能力帮助我们提出独特见解,沟通协作的技巧让我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价值,而学习适应力则是在变化环境中不断进化的基础。

职业规划也需要更灵活的思路,与其死守一个行业不放,不如打造"π型人才"模式——既有专业深度,又有跨界广度,在不同领域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种复合型能力结构,往往比单一专业更具抗风险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工作与人生的关系。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当AI接管了大量重复性劳动,人类或许能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事业中去。

从这个角度看,AI的发展未尝不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重新定义工作、重塑生活的历史性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在人机协作的新时代,工作将变得更有创造性,生活将变得更有意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