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原来在庄子的故事中,燕雀才是真逍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原来在庄子的故事中,燕雀才是真逍遥!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句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常被用来形容小人物不能理解大人物的雄心壮志。然而,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这句话的含义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解读这个典故,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庄子的故事为何高妙?因为庄子的故事从来都是正反都对的,从两面来理解都是正确。
就好像上一篇“覆杯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的故事里,庄子也有两重意思,要么培风积水,厚积薄发。要么化身草芥,无处不为舟。两种方式都是逍遥,都能得逍遥。
因此,今天的燕雀鸿鹄的故事,如果大家有偏见,不理解燕雀的角度,就要好好学一下,莫要着了相。
蜩(tiao二声)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蝉和小灰鸟说,我们决定飞就马上起飞,抢到榆树和桑树就好了,有时抢不到就停到地面休息休息,为何要飞到九万里向南呢?
有些人就是和蝉还有灰鸟这样,想飞就飞,想落就落,上去了就上去了,上不去就在地下歇歇,跑那么远干啥?这里蝉和小灰鸟是在嘲笑大鹏,嘲笑他的执着,九万里又能怎么样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适苍莽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 着 ,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去郊游的人,带三餐饭,走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去百里之外的人,要舂一晚上米来备粮;去千里之外的人,要攒三个月的粮食;这哪里是你们这两虫豸能知晓的?
大鹏嘲笑蝉和小灰鸟没有见识,不懂得未雨绸缪,要做大事就要有大资粮才可以。都说修行要“三世帝王福,九世状元才”,没有福德资粮那是走不远的。天天就知道榆树桑树有什么出息,有什么见识?
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小知识不如大智慧,小寿命不及长寿。我是怎么知道这样的?早上生晚上死的菌类不知道晦朔月,寒蝉不知道有春秋,这就是短命的。
这里是嘲笑虫子和小灰鸟寿命太短,见识太少,不知道九万里外面的南冥,见地不够。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嘲笑,不笑不足以为道,是因为他们没看到过真正的大年,真正的成就者,他们在成就者眼中可能就是菌类,就是寒蝉,眼界和见地的差距是因为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眼前所见,不愿相信自己以“小年”见不到的“大年”。
南冥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岂不悲乎!
楚国南有一种灵龟,他以五百年为春(青少年),五百年为秋(中老年);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年为春,八千年为秋。而彭祖从古至今都以活得久而特别出名,我们大家和这些(灵龟,大椿,彭祖)比起来,岂不是很可怜!
椿树
整个故事看下来,咱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
站在大鹏的角度来看,要想到九万里的境界,必须要厚积薄发。必须要有足够的见地,远大的志向,丰富的见识。所以我们要谦虚谨慎,要不断增进努力。
同时这里的燕雀也是在讽刺世间人的见识短浅,痴迷于所谓的名利权势,帝王将相不过就是蝇营狗苟,哪里能知道鸿鹄之志,知道那所谓的天外天,世外世。本质是嘲讽世人都是井底之蛙,不知道有大海,不知道有九万里的天空,不知道大年。
而站在燕雀的角度来看,大鹏同样是反面角色,因为大鹏他为了所谓的天外天,所谓的理想,在执着。我总遇到有人说,我要成就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境界,我已经做到了什么什么,我以后也会怎样怎样。
其实这就回到了燕雀当时问的,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为啥你就一定要去九万里的南方呢?为啥要厚积薄发,要成就所谓的境界呢?当下就是逍遥啊,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抢不到就控于地而已。就在地上待着呗。当下就是逍遥,立地就是成就。
人最大的误解,最大的妄想,就是认为:有烦恼可离,有个极乐可去,有个道可成,有个法可修,有个理可证。但凡认为有这些,你就着了相,就永远不可能做到真逍遥,因为走反了,南辕北辙了。
道是减法,减掉我们一切知识,一切追求,一切妄念,因为原本就是什么都没有。那种我要成就什么的想法,是大我慢,就是一种我执,这是一个大的妄念,是大的自我,大的傲慢,大的虚妄。这些人认为自己做的梦太小了,要做个更大的梦,苍莽不够,要百里,要千里,要九万里,更大的梦,大到无以复加,并自以为是鲲鹏之志,却是和逍遥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