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义庄的慈善功能及其对人才的培养
古代义庄的慈善功能及其对人才的培养
义庄,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望族富户的一种善举,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义善天下的慈善基因,更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到无锡地区多个义庄的发展,这些慈善机构不仅为族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更为无数寒门学子创造了接受教育、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义庄,本是农业社会望族富户的一种善举,即捐赠一定田地,将其田租用于慈善公益。在历史文献中,最早的义庄,是北宋时范仲淹在苏州开办的范氏义庄。公元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吴县捐田1000多亩设立义庄,其初衷是以自身力量体恤族人,强化家族纽带,解决部分族人的福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士的人生理想。范氏建立义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家族、荫护族人,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社会、减轻国家负担,因而具有慈善功能。虽然义庄的救济面限于族人,但因其建立在独立财产基础之上,以资产运作来支持慈善,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所以,义庄可视为初具雏形的慈善基金会。
在中国慈善史上,范氏义庄是为典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家族义庄,还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质的民间慈善组织,虽历经多个朝代,饱经战乱,但直至清朝宣统年间,范氏义庄仍拥有义田5300多亩,且运作良好。范氏义庄之所以能够⻓期生存,与其良好的公众形象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在创立义庄之初,范仲淹父子捐助了大量田产,为义庄打下坚实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义庄名声优良,范氏子孙以此为荣,因而每当义田减少或败坏时,总有后人争相出钱出力竭力维护,以致⻓盛不衰。
范氏义庄的示范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江南地区的义庄发展,无锡各地的义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荡口是无锡的义庄之乡,附近鸿山镇七房桥村的怀海义庄,是如今江南地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传统民间慈善机构之一,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1739年,清乾隆帝下令嘉奖怀海义庄,并颁布法令禁止转让宗族财产,使其得到保护。怀海义庄的开办宗旨是“救灾周急、恤孤矜寡”,族内凡是鳏寡孤独者都可领到义庄的钱粮,贫困学子都能在义庄资助下完成学业,钱穆及其兄弟、钱伟⻓等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读书成才。
无独有偶,位于锡北玉祁的礼社古村西侧的薛氏义庄,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慈善教育机构。清乾隆年间,乡绅薛景达仰慕范仲淹建立范氏义庄的善举,仿置义田数百亩,立规伟子,善继此志,至乾隆末年(1795),薛氏义庄正式建成,当时有良田1350亩。1905年,薛氏三公(乃飞、永铭、福荣)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把薛氏义庄改办为群智学堂,该校比荣德生在无锡荣巷创办的公益中学还要早一年。1912年起,薛永铭先后创办11所小学。1926年,薛仲华创办玉祁境内第一所中学——立达中学(今玉祁中学)。
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时期,礼社古村出过6名举人、23名秀才,民国期间,“一门四博士”(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钊、薛光钺)为乡民所津津乐道,他们分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均在国民政府担任要职;20世纪以来,小小的礼社村就走出了130位各界精英,平均每30人中就走出了一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被誉为“教授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双子座”的孙冶方、薛暮桥,还有“两院四院士”薛暮桥、薛禹群、薛禹胜、秦伯益等,可谓灿若星辰,不胜枚举。
1902年,无锡堰桥村前村的胡壹修、胡雨人兄弟俩在父亲支持下, 在村中心街弄里、夹石下,利用村前胡氏义庄、明御史胡莲渠故址为校舍,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简称“胡氏公学”,此举开创了无锡乡村新学的先河。公学由义庄支拨办学经费。1903年又设女子部,开无锡、金匮 两县女学之始。校内建有阴雨操场,为无锡最早的室内体育场所。因胡氏公学无性别歧视,男女分室教之,故就学率很高。女学由胡雨人继室夫人周辉主持,还开设刺绣等课程。
据《无锡县教育志》统计:“1914年,天上市小学数12所,学生492名,在全县乡区中名列第一,基础教育普及率最高。”胡氏义庄义塾拨一百余亩义田作办学经费,村前胡氏原有义田1400 亩,这样亏累且不支,胡和梅父子遂又取自家田600亩以供教育,他们所有费糜都用私财继之,而平时仗义田为生者则一如其故。族人始虽阻挠,卒乃大服。1920年,租赁积谷仓增办初中,为无锡乡区第一所初中,校训为“诚勤”,学校规模为一般乡校所不及,初小、高小、初中学生合计近 800人。
胡氏子弟就在这稻浪滚滚、碧水漾漾的西高山麓的村子里诚勤念书。他们的杰出代表就是“一门三博士”(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胡氏三兄弟均为中国近代科教史上的奠基者,而他们的门生后裔中,学贯中西的大师、名家更是数不胜数。
义庄的历史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千年,其繁盛不衰的场景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在显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义善天下的慈善基因和互助友爱、追求平等的普世价值;而其在培养助推历朝历代出身贫寒而又才华出众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所起到的作用,注定了义庄在中华民族人才史上享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