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信礼仪:自谦而敬人
传统书信礼仪:自谦而敬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信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礼仪的体现。从称谓到结尾,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自谦而敬人"的处世哲学。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传统书信礼仪中的敬称与谦称规范。
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人们在通信往来时,不仅注重修辞和文法,更讲究礼仪规范。书信作为传统沟通方式,其礼仪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敬称的使用
书信中对收信人的称呼需体现出充分的尊重。可以使用古代爵位称谓如"君"、"公"等,或在称谓前加"敬"字。对于德高望重的长者,通常称为"某公"。如果需要指代对方,可以使用"仁兄"、"砚兄"或"阁下"等敬称。而自称则应使用"在下"、"小弟"等谦辞。
谦称的使用
在书信中,对自己的亲属应使用谦称。古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即对长辈用"家"字,如"家父"、"家严"(父亲)、"家母"、"家慈"(母亲);对晚辈用"舍"字,如"舍弟"、"舍妹";而"愚"、"鄙"、"敝"、"拙"等词也常用于自称,如"愚兄"、"鄙人"、"敝姓"、"拙见"。
敬词的使用
敬词主要用于称呼对方及其相关的人和事。对尊辈、平辈或晚辈可用"贤"字,如"贤家"、"贤弟";敬称别人的亲属或事物则用"高"字,如"高堂"、"高就"、"高论"。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为"高龄",询问老人年龄用"高寿",称别人的学生为"高足"。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可用"雅"或"惠",如"雅教"、"雅正"表示对方的指教,"惠顾"表示对方的光临,"惠赐"、"惠赠"表示对方的赠送,"惠音"表示对方的来信,"惠示"、"惠教"表示对方的指点。
结尾祝词
书信结尾时,要用祝词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针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祝词:对文人学士用"道安"、"撰安"、"文安"等,取其文以载道、著述日丰之意;对医者用"诊安"、"壶安"等;对政界人士用"政安"、"勋安"、"升安"等,取其功勋卓著、升阶晋爵之意。
本文原文来自《文摘报》,作者葛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