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中风醒脑液双盲试验作者:没想过无效
《柳叶刀》中风醒脑液双盲试验作者:没想过无效
日前,国际医学顶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关于中药制剂中风醒脑液的临床试验研究,在医学界引发广泛关注。这项研究由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宋莉莉与克雷格·安德森团队,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郭建文团队共同完成,是《柳叶刀》创刊两百多年以来首次发表的中药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中风醒脑液未能改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克雷格·安德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视频采访
这项研究由广东省中医院的郭建文教授主导,研究方向基于其团队对中风醒脑液的初步研究。在研究设计阶段,郭建文教授邀请了克雷格·安德森团队参与,共同设计了一项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研究共纳入1600多位患者,涉及中国26家医院。
研究结果显示,中风醒脑液在整体患者群体中并未展现出明显的疗效。然而,在某些亚组患者中,如年长患者和出血较重的患者中,观察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尽管这些结果尚未正式发表,但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积极信号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关注。
克雷格·安德森表示,虽然研究结果没有达到预期,但研究设计非常严谨,采用了双盲设计和高质量的健康评估指标。研究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医院的资源被分散,患者的招募和药物供应都受到影响。
对于研究中的一些批评声音,如纳入的参与者年龄跨度过大、疗效评估时间是否合适等,克雷格·安德森回应称,研究采用了非常灵敏的健康评估指标,既考虑了患者的功能性障碍,也考虑了患者的主观感受。90天的评估时间是卒中研究中常见的标准,而研究团队还在六个月的时间节点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保持一致。
研究选择严重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试验对象,是因为初步数据显示这种中药可能通过抑制脑部炎症起作用。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炎症反应更强,因此药物可能更有效。然而,这些存在大量出血的患者的死亡率也更高,可能无法显示出效果。
研究团队在设计时考虑了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更可能在严重患者中体现。研究过程中,患者在使用中风醒脑液的同时,也接受了降压药和抗凝剂等常规治疗,未发现显著的相互作用,且联合使用是安全的。
对于中医疗效评价的讨论,克雷格·安德森认为,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医学研究的金标准,虽然难以全面反映中医的特点,但仍然是评估中医疗效的最佳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开始使用RCT方法,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医药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很多中药依然被视为保健品。要想证明其疗效,需要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
这项研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表明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正是科研所需要的,挑战现状和不断反思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医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它还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科学角度看,挑战和争议是好事,它们能激发讨论和思考。一项成功的研究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它引发了怎样的后续反应和思考。这项研究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证明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