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荣氏家族对后代的教育非常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6个字,一定看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荣氏家族对后代的教育非常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6个字,一定看完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2DQDL60552NSYY.html

荣氏家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工商家族,其家族教育的成功经验一直备受关注。荣氏家族的家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荣氏家族的家训及其对后代教育的成功经验。

无锡荣氏家训十二则

荣宗敬、荣德生作为荣家崛起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非常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家中富有之后,把全盘地接受了无锡荣巷荣氏族中的完整的家训12则。

荣氏的家训共有十二则,如下:

  1. 圣谕当遵
  2. 孝弟当先
  3. 祠墓当展
  4. 族长当尊
  5. 宗族当睦
  6. 蒙养当豫
  7. 闺门当肃
  8. 礼节当知
  9. 职业当勤
  10. 节俭当崇
  11. 赋役当供
  12. 争讼当息

这十二则荣氏家训看似简单,但是除了这些纲要外,每条的下面都还有详细的解释。如果全部录出来,那差不多要洋洋洒洒有近4000字。

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这实在是太长了点,所以在此略去。其实那么长的家训,对于荣宗敬和荣德生家族,也是不小的负担。所以在保留了族中完整的家训之后,为了更好记、更好操作,荣氏兄弟又把这十二则家训,高度地概括成为了“三诀六字”。

精炼的荣氏“三诀六字”的家训:让荣家的繁荣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1. 第一诀“深造”:让荣家的这些富二代们,都能在大学里拥有实用的知识和更宏大宽广的视野。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两人都上学不多,当时无锡第一代去上海滩闯荡的人,如祝大椿、周舜卿等人,读书都不多。读书少的缺点在打工阶段还不明显。但是当他们成为了中国屈指可数的大企业的老板后,那就成了一个“硬伤”: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开始远远地不够用了。这种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感觉格外深刻。

所以荣氏兄弟他们比其它的无锡大家族,更自觉地格外重视子女们的教育。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全部送到学校接受第一流的教育。

荣宗敬长子荣鸿元、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这两个人因为是各门中的长子(储君),都要提前进行接班训练养成,所以他们两个人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并没有再出国继续培训,而是立即被分别送进了荣家的申新二厂、五厂进行实际训练。

其他子女比如荣伊仁、荣研仁、荣鸿仁等等,除了在国内接受了良好一流的教育之后,还基本要送到国外一流的大学继续读书,以让他们有国际知识和视野。

在孩子们到国外读书的问题上,荣家有一个特点:不唯文凭,只看实用。这与无锡的其它大家族中特别重视学历大有不同,荣家更重视学以致用、实用。

举个例子。1946年9月荣德生把他的第九女荣墨珍、第七子荣鸿仁、长孙荣智明“打包一起”送去美国留学,临行前把他们召集起来训话说:“到了美国,你们不必太重视学位,有没有文凭无所谓啦,但一定要学以致用。”

这话我相信是出自荣德生,因为荣德生和荣宗敬手中一个文凭都是没有的。

我还怀疑方鸿渐是不是荣家的人,不然他为什么到了英国不好好学习、最后花了30块大洋买了一个假文凭回来呢?

荣家的这则家训执行得很好:这些出国留学的子女们,回来后都是个个既有理论、也更有实践,动手能力都超强。

荣家的小姐姐们也是个个不得了,还出了好几个企业家

  1. 第二诀“磨炼”:把接班人们统统都放到家族企业的第一线最艰苦的环境中与工人为伍、进行锻炼,这是真正成才的最有效的办法。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最伟大的宗师,没有一个不是经过长期的实战才最后走上巅峰的。荣家的老大和老二,应该也读过不少武剑小说吧?

荣氏家族中第二代接班人中,最主要的是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早逝)、长婿李国伟、四子荣毅仁这几个人。

当然不是接班第一梯队的人也同样要到第一线去锻炼。

荣鸿元、李国伟两人在荣宗敬病逝后,都成了荣家在抗战期间坚持生产、抗战后恢复兴荣氏实业的核心领导人,挑起了荣家的大任。

荣毅仁则在解放前、后,在大陆维系了荣家的事业,成为最出色的“红色资本家”,也成了荣家延续家族光辉最核心的人物。

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荣家企业里经过不断地摔打和磨炼。

说一个荣毅仁的例子。

荣毅仁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出过国读大学,是个迷。但他在上海读圣约翰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和寒暑假,都必须按荣德生的要求回到无锡。回到家,换上工作服,立即进入太保墩上的荣茂新面粉一厂中生产一线去劳动实习。

在茂新面粉厂里,荣毅仁当过机修工,他能跟着机修师傅一起钻到机器的下面去检修、干活;他当过收磅员,对于厂内、外如何计量有什么猫腻,那都是门清;他当过收纳、当过会计,算盘打得那叫麻溜......

面粉厂内部的情况

可以这样说吧,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训,面粉厂里的所有的事情,没有什么事、没有什么人能蒙住荣毅仁的眼睛。

面粉厂熟悉了之后,荣德生又让荣毅仁去了纱厂、去了纺织厂......

荣家企业的工人都会说,荣家的少当家这些人,个个都没有架子,无论来到哪个厂,他们都能马上与工人、技术员们和管理层打成一片。

这让我想起了清末中国首富盛宣怀,他的儿女们,个个都是纨绔子弟,一个比一个荒唐,难怪盛家到了第二代就彻底地倒了个差不多。

抗战胜利后荣家开始重建被日寇轰炸得精光光的无锡茂新面粉一厂,31岁的荣毅仁被授予了建厂重任。他不负家族的重望,很快就出色地让茂一重新站立了起来。

为什么他们个个都能肩负起家族、时代和国家给予的重任?荣家家训第二诀中的“磨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第三诀“提升”:让子孙都更深刻地明白做人的道理和经商的道德准则。

企业就是人,企业的身上,各个方面都会体现着企业老板的为人准则。所以要想经好商、做好企业,首先还是要做好人。

许家印从银行借了钱,首先搞了一个歌舞团,天天请马云和那些财阀、高官政要们一听莺歌燕舞。他的智囊和高参们,为什么不建议他读读荣氏的家训和荣家的创业史呢?

你看荣家,他们是如何如何做人与做事的,就会明白荣家为什么长青。

跑题了,回来说家训。

荣氏兄弟俩人都有一个特点:御下甚宽,御子甚严。部属下属们即便有过失,大都批评教育加原谅。比如福新厂中有一个重要的经理贪污,荣宗敬兄弟了解后。都原谅了这个人。这个人知道了荣氏兄弟对自己如此宽大后,非常惭愧,后来是努力工作以报荣家。

在对待荣家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子孙辈方面,荣氏兄弟那是非常地严格,甚至可以说是严厉。

荣德生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比如他出门时,一般情况下只坐普通的黄包车;到外地去,火车只坐二等甚至三等车厢;在外喝茶,一般只喝一毛钱一杯的清茶。

甚至以节俭著称的吴稚辉,都有一次都开荣德生的玩笑:“下次你再让我喝一毛钱一杯的茶,我就不来了!”

一杯清茶

所以荣德生在对待子女时标准也很高、很严格。比如孩子们念中学时,都一律不准穿皮鞋(上大学才准穿皮鞋),不准穿价格很贵的服装,平时没有零花钱。在家中,孩子们都没有个人单独的房间,全部是两个人一间,包括女儿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都极为简单。

荣宗敬和荣德生个人的好习惯,深深地影响了荣家的富二代们。

荣毅仁一生中都是自己给擦皮鞋,皮鞋要穿到实在不能再穿了才会扔,衣服也总是破了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添加新衣服。

荣德生的长孙荣智鑫,是香港知名的大企业家

很少听到荣家的二世祖们有什么负面影响。

结束语

当你读完了这篇荣氏家族的“三诀六字”的家训之后,不知道会有何感想?在常州的盛家二世祖们正在上海赌博、玩妓女、娶小老婆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荣家的二代、三代们正在全面地践行荣氏十二则家训和简化版的“三诀六字”。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地成功,而所有的失败,也都早已经种下了根源。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为什么荣家老大和老二,有了钱开始买下了一座山、开始年年种梅花呢?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梅自喻、用梅来熏陶、养成自家的后代,荣家兄弟的目光真的是太长远太伟大了。难怪,无锡荣氏虽然历经沉浮,却能长盛不衰。

中国现在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了,普通家庭,是不是也要开始考虑建立一个家规家训呢?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很好的东西,应该要继承和发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