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栗黑洞》:一部经典的恐怖电影,探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战栗黑洞》:一部经典的恐怖电影,探讨现实与虚构的界限
《战栗黑洞》(原名《Event Horizon》)是一部1995年上映的恐怖电影,以其复杂的剧情和深刻的恐怖主题而闻名。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调查保险诈骗案的侦探约翰·特伦特,被派去寻找失踪的恐怖小说作家萨特·凯恩及其未完成的小说《哈伯尔尼恐怖事件》的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约翰逐渐发现小说中的恐怖事件正在现实中上演,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远古恶魔的力量有关。
专门负责调查保险诈骗案的约翰·特伦特(山姆·尼尔 饰),接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寻找离奇失踪的畅销恐怖小说作家萨特·凯恩(尤尔根·普洛斯诺 饰),和神秘消失的即将出版的小说《哈伯尔尼恐怖事件》的手稿。出版社老板派出女编辑琳达·斯黛尔斯(朱莉·卡门 饰)和约翰一起追查萨特的下落。
晚间,约翰经过书店看见萨特和新书宣传的大幅海报,总会一阵晕眩,他糊里糊涂买了凯恩的所有小说来阅读,读了小说后才知道恐怖小说畅销的秘密,在于读了会让人陷入疯狂的地步。
因为萨特的小说身临其境的描写和大胆的预测,让很多粉丝如痴如醉的陷入他的作品之中不能自拔,甚至做出失去理性的暴力行为。约翰自己两度陷入恐怖幻境中,吓得抛开小说不再读。尽快和琳达前去寻找《哈伯尔尼恐怖事件》书中所提到的小镇,
车开在两旁都是比人还高的玉米田,路仿佛没有尽头,却有小孩在路旁铁栏杆上骑自行车,从黑夜跨进白昼竟是从隧道口钻出,约翰和琳达来到萨特笔下静寂无人烟的小镇时候,两人都惊呆了,这个小镇真的如同萨特所描写的一样,而小说里恐怖诡异的事情逐一在他们眼前发生。
投宿的旅馆,柜台老是不见人影,呼叫许久也不见人来,倒是墙上挂着的画,每次注视它就发生不同变化,约翰害怕了,准备离开,广场出现表情诡异的大人、小孩拦住去路。
约翰横下心冲过人群,车到镇外就又退回来,一次又一次,连琳达都中邪,向他索吻,还表明是萨特要她这么做的,约翰气急败坏和她展开肢体扭打,琳达竟下腰,头颅来个一百八十度大扭转,约翰以最快速度逃离变成怪物的琳达,回到小镇,跑进教堂,看见萨特对他露出大大的笑容,继续书写未完成小说的最后一章。
小孩,狗,怪物轮番在约翰周围出现,让他陷入恐惧谜团中。天亮后,他来到对外道路,向送报的小孩问了回纽约的路,坐长途汽车时,不时陷入梦魇中。
更恐怖的是,他回到出版社对老板说,千万不能出版《哈伯尔尼恐怖事件》这本小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出版社老板同情问:约翰,你是病了吗?小说手稿三个月前就交给我了,书都已经出版了,我只派你一人去寻找萨特和手稿,没有琳达这个人。
约翰失魂落魄走在大街上,真的每家书店门前都大排长龙抢购《哈伯尔尼恐怖事件》这本小说。约翰劝人别买这本书,没人理他,甚至有人挥拳殴打他。不久新闻出现,读了这本小说的人都成神经错乱随机攻击路人,各大城市相继沦陷,满街都是精神病患者。连约翰也用斧头砍杀路人,被送进精神病院。
片尾精神病院遭暴雨雷击,医护人员都消失了,约翰带着爆米花进影院看电影,大屏幕演出他的故事,他看着自己成为萨特笔下的疯狂角色,又哭又笑,他完全分不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了。
这部电影通过对比萨特·凯恩和斯蒂芬·金,强调了萨特作品的影响力。他的书虽然引发争议,但全球销量高达数亿册。这种受争议的书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恐怖文学的魅力所在。
电影中,恶魔的力量被描绘成一种信仰的力量。信仰的人越多,力量也就越大。这种设定在电影中很常见,恶魔往往比上帝更具体,更贴近观众的想象。这种设定虽然不符合现实,但确实更吸引观众。
《战栗黑洞》的题材新颖,特效出色,运镜和灯光与演员的搭配也很出色,成功营造出悬疑和恐怖的氛围。电影通过剧中剧的表现方式,让观众分不清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这种手法非常巧妙。
这部电影通过恐怖小说引发的连锁反应,探讨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恐怖文学的影响以及恶魔力量的象征意义。虽然电影的主题有些黑暗,但正是这种黑暗的魅力,让《战栗黑洞》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恐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