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定义及法律处理方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定义及法律处理方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jzcmfw.com/laws/14274649.html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变更、终止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劳动者可能会遇到用人单位通过暴力、威胁等手段强迫签订或履行合同的情况,即所谓的"劳动合同胁迫"。本文将从法律角度详细解释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定义、特征及其应对方法。

胁迫的概念及特征

胁迫是指以暴力、威胁、伤害身体或损害财产为手段,迫使他人违背自身意愿从事某种行为或者不作为的一种非法行为。胁迫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非法性:胁迫行为是违反法律法规的,对于被胁迫人而言,其行为并不构成合法的民事行为。
  2. 强制性:胁迫行为具有强制性,被胁迫人无法自由意志,被迫从事一定的行为或不作为。
  3. 危害性:胁迫行为可能对被胁迫人的身体、精神、财产等造成损害。
  4. 复杂性:胁迫行为可能涉及多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如合同法、刑法、侵权责任等。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具体表现

在劳动合同中,胁迫行为可能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人单位以威胁、恐吓、暴力等手段强迫劳动者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
    案例如下:某用人单位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强迫劳动者签订了一份不合理的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合同中被迫做出了较低薪资、较高加班费等违背自身意愿的承诺。

  2. 用人单位以奖惩机制为名,迫使劳动者同意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件等。
    案例如下:某用人单位以奖惩机制为名,规定劳动者必须同意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条件等,否则将予以罚款。劳动者为了获得工作机会,不得不屈服于用人单位的淫威之下。

  3. 用人单位以招聘、录用等名目,欺骗劳动者,诱使劳动者进入对其不利的工作环境。
    案例如下:某用人单位以招聘、录用等名目,诱使劳动者进入其低薪、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劳动者在进入工作后发现实际情况与招聘广告严重不符,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损害。

如何识别和应对劳动合同中的胁迫行为

面对劳动合同中的胁迫行为,劳动者应该积极识别和应对,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增强法律意识:劳动者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对胁迫行为的警惕性。
  2. 保留证据:一旦发现胁迫行为,劳动者应及时保留证据,如录音、录像、照片等,以便在日后维权时作为证据使用。
  3. 沟通协调:在遇到胁迫行为时,劳动者可以尝试与用人单位沟通协调,争取达成双方满意的协议。
  4. 寻求帮助:如果沟通协调无果,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工会组织等寻求帮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 提起诉讼:在遭遇胁迫行为且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维权时,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法判决。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胁迫行为不仅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劳动合同中胁迫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法律责任:

  1. 赔偿损失:如果劳动合同胁迫行为给劳动者造成了经济损失,如精神损害、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 罚款:对于违反法律的劳动合同胁迫行为,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法进行罚款,罚款金额应当根据胁迫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进行确定。
  3. 吊销营业执照:如果用人单位因劳动合同胁迫行为受到罚款后,仍不改正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限制其从事经营活动。
  4.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劳动合同胁迫行为构成刑事犯罪,如故意伤害、侮辱、诽谤等,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动合同中胁迫是指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恐吓、侮辱、诽谤等方式,迫使劳动者在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签订或者履行劳动合同。对于劳动合同中胁迫的情况,我国的法律规定明确,劳动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并依法给予处罚。同时,对于劳动合同胁迫行为,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定义及法律处理方法图1


劳动合同中胁迫的定义及法律处理方法 图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