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吐奶呈喷泉状?警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宝宝吐奶呈喷泉状?警惕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新年伊始,本应充满喜悦,但小张夫妇却因家中宝宝的喂养问题忧心忡忡。他们的宝宝刚满1个月,此前喂养一直很顺利,可近期却频繁呕吐,吃进去的东西几乎全部吐出,而且呕吐量较大,有时甚至像喷泉一样涌出。经多方治疗无效后,他们带着宝宝来到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就诊。
经超声检查,医生发现患儿幽门异常肥厚,导致胃内容物难以顺利通过。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及症状体征,宝宝被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若不及时治疗,宝宝的营养摄取会受到严重阻碍,生长发育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患儿入院时,已经连续呕吐了好几天,病情比想象中更为复杂。不仅幽门梗阻情况严重,长期的呕吐还导致其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面对这种棘手的状况,清远市妇幼保健院迅速组织了ICU、小儿外科、麻醉手术科等多个科室进行联合会诊。
ICU的医生们对患儿目前的身体状况和内环境紊乱程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强调了纠正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小儿外科的医生们针对患儿幽门梗阻的具体情况,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哲反复探讨手术方案,仔细研究手术操作的要点、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麻醉手术科则对患儿能够承受的麻醉风险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经过深入的讨论,最终决定先由ICU对患儿的内环境进行纠正,待符合手术指征后,再由小儿外科实施幽门环肌切开术。
在ICU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患儿的内环境逐渐趋于稳定。手术当天,小儿外科主治医师罗向伟凭借精湛的医术,精准地切开梗阻的幽门,成功恢复了消化道的通畅,同时巧妙地避免了对胃黏膜的损伤。麻醉手术科的医生们则在一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根据手术的进展及时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全力确保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最终,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儿被转入ICU继续接受治疗。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并时刻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儿的呕吐症状明显改善,开始少量进食,各项身体指标也逐渐向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康复出院。出院前,家属特意送上锦旗,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小儿外科医生特别提醒广大家长,千万不可忽视宝宝吐奶、呕吐这些看似“小毛病”的症状。
什么是幽门狭窄?
宝宝的胃和肠道之间有一扇类似“小门”的结构,被称为幽门。在正常情况下,这扇“小门”能够自由开合,让奶液顺利进入肠道。然而,如果幽门的肌肉出现太厚太硬(先天性肥厚)的情况,这扇“门”就会被卡住,奶液无法顺利通过,只能堵在胃里,宝宝就会出现剧烈呕吐的症状。
为什么会得幽门狭窄?
目前,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存在一些相关因素:
- 性别差异:男孩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男宝宝的发病率是女宝宝的4倍。
-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在幼时曾患此病,那么宝宝患病的风险会有所升高。
- 激素影响:胃泌素(一种激素)异常可能会导致幽门肌肉增生。
警惕这些信号!常见于出生后2—8周
- 喷射性呕吐:喂奶后不久,宝宝会突然出现呕吐,呕吐物像喷泉一样能喷出半米远,呕吐物通常为奶块,且不含黄绿色胆汁。
- 越吐越饿:宝宝吐完后会急切地找奶喝,但喝完奶后又会再次吐奶,然后依旧感到饥饿。
- 体重不长:由于长期呕吐,宝宝无法摄取足够的营养,导致出生后体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下降的情况。
- 脱水表现: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哭的时候眼泪少、囟门凹陷等。
如何确诊“幽门狭窄”?
- 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触摸宝宝的肚子,能在右上腹摸到类似“橄榄大小”的包块。
- 超声检查(最常用):这种检查方法无痛且无辐射,能够直接测量幽门肌肉的厚度。
- 上消化道造影:可以清晰显示胃的整体形态以及食物通过的情况。
手术治疗立竿见影
幽门环肌切开术:简单来讲,就是在肥厚的肌肉上切开一个小口(需要保证切开的长度和深度足够,同时不能损伤胃黏膜),以此来解除梗阻。一般术后2—3天,宝宝就可以恢复喂养。
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 手术有风险吗?这是小儿外科的常规手术,成功率超过95%。术后,宝宝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 会复发吗?肌肉切开后,梗阻被永久性解除,基本不会复发。
- 吐奶都要警惕吗?普通吐奶通常是从宝宝嘴角溢出,呕吐物呈豆腐渣样;但如果吐奶呈喷射状,且次数逐渐增多,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就医。
给家长的温馨提醒
新生儿期吐奶较为常见,但如果出现喷射性呕吐和体重下降的情况,这就是危险信号,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
一旦确诊,家长不必过度焦虑,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宝宝完全可以治愈。术后喂养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可以从5ml糖水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喂养量。请记住:早发现、早治疗,宝宝很快就能重新享受喝奶的快乐时光!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