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糊了一辈子,靠一首诗压制李白
崔颢:糊了一辈子,靠一首诗压制李白
唐代诗人崔颢,他的一生多半在思乡中度过,最终也未能再回到自己的故乡。他用一首诗拔高了其在大唐诗歌王国的地位,也成就了一座名楼。他的诗让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搁笔,让无数追随者只能仰视。
跌宕一生,一辈子只混了个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这样的职务,但这并不影响崔颢在大唐诗坛拥有一席之地。有些事情可能是注定要发生的。就如南昌的阎伯屿都督建好了滕王阁,只等王勃前去写一篇《滕王阁序》,好比鹳雀楼,在那里伫立了许多年,却痴情地等待着王之涣一样,黄鹤楼也在等待一个人,等待那个能够足以让自己后来跻身四大名楼的那个人——崔颢。
大约是公元745年,那个20年来,足迹自淮楚至武昌、河东、东北再到边塞的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当崔颢登楼的那一刻,历史的沧桑,传说的美丽,纷至沓来,在诗人看来,那一层一层的台阶,更像是永无尽头、不可攀越的政坛之路。
“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位于武昌西边黄鹤矶上的黄鹤楼,始建于吴国孙权黄武二年——因传说有仙人驾黄鹤憩于此处而得名,有说仙人黄子安,有说是三国蜀相费祎。
当登顶黄鹤楼的时候,面对滚滚的东逝水,崔颢感觉到了一丝不一样的东西。晴川历历,汉阳之树葱茏,从黄鹤楼纵目远眺,一座掩映在繁茂的绿树中的城市,显得格外壮观和生机勃勃。江中的鹦鹉洲,犹如镶嵌在碧波上的一块翡翠,让诗人禁不住感慨万千。
于是一首千年名作《黄鹤楼》,如江上初升的太阳那样,喷薄而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开阔,情真意切,一首诗就奠定了崔颢一世诗名。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这首诗誉之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就连《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权威选集,也把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评《黄鹤楼》:“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意即,崔颢的《黄鹤楼》,不只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绝唱。足见该诗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在崔颢于黄鹤楼写作此诗的时候,被重金遣返的李白和杜甫正在齐鲁大地优哉游哉地漫游。此后不久,在游览完齐鲁大地的优美风光后,自称“我本楚狂人”的李白再一次来到了荆楚大地,这一次他的目的地就是黄鹤楼。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写下的《黄鹤楼》,便心生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放下了手中的笔,打消了题诗的念头。
因为这首诗,李白去金陵时,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但自负清高的李白,总觉得这首《登金陵凤凰台》还是无法和崔颢的《黄鹤楼》相提并论。公元760年,当年春天,遇赦的李白经过一冬的巴陵之游又回到了江夏,回想起当初登临黄鹤楼而不能作诗的前尘往事,提笔写下《鹦鹉洲》: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其中,致敬崔颢《黄鹤楼》的意图依然是十分明显。就这样,崔颢用一首诗完成了别人一辈子都在追求和希望得到的高光时刻,崔颢用一首诗奠定了自己在唐诗中的地位。正所谓一诗名天下。能让诗仙李白都不敢、不愿再题诗在黄鹤楼上,千载之内,唯君一人尔。
比李白小三岁的崔颢出生在长安四年(公元704年),河南开封人,出身唐代顶级门阀士族“博陵崔氏”。据史料记载,年少时代的崔颢聪慧,才思敏捷,十多岁时便写一手好诗,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年仅十九岁就高中进士。但是我们翻遍和唐代有关的历史资料不难发现,崔颢的史料是如此之少,甚至他的诗也是被看不起的。《唐才子传》里面这句话:“颢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委婉地给了我们一个解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崔颢年轻时写诗,立意浮华文辞艳丽,多流于轻浮浅薄。
其实,崔颢是有一次出人头地的机会的,只是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传说,北海太守李邕听闻他诗名以后,曾热情地把他邀请到家中来写一首献诗。崔颢献上的诗是《王家少妇(古意)》: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李邕越读脸色越难看,最后愤怒地斥责道:“小儿无礼!”言毕拂袖而去。崔颢从此轻浮的名声不胫而走,深受打击的崔颢选择了云游四方,这一游就是二十多年。而这二十多年的磨砺,也让崔颢的诗路变得开阔而雄伟,写出了《雁门胡人歌》《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等作风刚健的诗篇。
公元754年,一心想要回到故乡开封的崔颢客死他乡,未能回到苍凉壮美的故乡。或许,他在写“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自己的将来,最终只能魂归故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