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兵家流派起源、分类、治国治军内涵角度,谈其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兵家流派起源、分类、治国治军内涵角度,谈其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VNV5U405564W6T.html

兵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和思想体系。本文将从兵家流派的起源、分类以及其治国治军的内涵入手,探讨兵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的关系,展现其独特的智慧与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发。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兵家思想应运而生,并在众多战役中展现出其独特价值。例如,孙膑因势利导,成功歼灭庞涓军队;田单运用火牛阵,出奇制胜击败燕军;鲁庄公以逸待劳,在长勺之战中三鼓破敌;晋文公则以兵不厌诈之计战胜楚国。这些战例无不彰显着兵家智慧在战场上的应用。

兵家的起源

兵家学派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末期的齐地。在春秋时期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下,经过战争洗礼,兵家作为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思想学派,在齐地孕育并形成。其创始人孙武,受到齐地武学精神的熏陶,继承了先人的军事文化成就,特别是姜太公的“兵权与奇计”思想,创造出千古兵学绝唱《孙子兵法》。这部著作不仅构建了完整的兵家理论体系,还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兵家学派。

兵家流派的分类

兵家流派的分类方式多样。若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兵书分类,兵家可分为兵权谋类、兵形势类、兵阴阳类和兵技巧类。其中,兵权谋类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六韬》等;兵形势类则有《尉缭子》。若按国别分类,兵家著作主要出自齐国、晋国(赵魏韩)、秦国、楚国、越国等国,其中以齐系统和魏系统最为重要。

还有一种流行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兵书内容与诸子百家流派的相似度,将兵家流派划分为儒兵家、道兵家、法兵家、墨兵家、纵横兵家等。但这种分类方式也存在争议,因为在诸子百家的学派思想中,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学派思想的影响。

齐、魏两大系统,五大流派

从兵家流派的划分来看,齐、魏两大系统较为清晰,大致可分为五个流派:司马派、孙氏派、吴氏派、太公派、稷下派。

  • 司马派:以穰苴为代表,其著作有《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派以继承《司马法》为己任,结合时代变化和战争形式的多样化,创造性地阐明《司马法》中的“仁本”精神,重视军礼与军法,主张慎战与备战。

  • 孙氏派:以孙武为宗,代表人物还有孙膑、庞涓等,主要著作有《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兵法》。此流派崇尚权谋与诈伪,带有吴楚兵学文化特色。

  • 吴氏派:以吴起、尉缭为代表,主要著作有《吴子》、《尉缭子》。该派以魏国的军事斗争为核心内容,在思想上表现出儒家、法家合流的倾向。

  • 太公派:与太公军事思想关系密切,表现出明显的黄老道家思想特征。代表作有《六韬》、《黄石公三略》。

  • 稷下派:以管仲为鼻祖,以子晚子等人为代表,主要著作是《管子》。稷下派在理论上虽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但其根据自然界规律、战争规律制定作战计划的思想颇具特色。

兵家思想中治国理政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虽然以讨论用兵作战著称,但战争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从来都是综合力量的较量,战争需要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因素提供保障和支撑,同时战争又影响着这些因素,兵家思想从战略高度出发,正确地除了战争与国家利益关系,争取国家利益最大化, 形成的一套安国全军的理论体系。

战争关乎国家生死存亡

先秦兵家清楚地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战争还能兼并土地实现统一,可以抵御外敌,树立威信,图谋称霸,这些都符合国家和君王的利益。孙膑继承孙武思想,提出“战胜而强立”,只有打胜者才能挽救处于危亡境地的国家,如果战败了,就会割地赔款,危及国家生存。

齐国正是是孙膑的军事理论下,邹忌纳谏齐威王,招贤纳士,变法图强,通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扭转了齐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弱势局面,确立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强国地位,这充分证明了战争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只有大胜仗才有立身之地。

兵家慎战与备战思想

面对战争,兵家则提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理论。兵家意识到战争的重要性,但同时又反对穷兵黩武,提倡审慎对待战争;《孙子》深刻认识到战争消耗对国家影响,基于对战争危害的深刻认识,总结出一套审慎、务实、有效的理论。

《孙子》认为,战争关乎人民生命,关乎国运,君主和将帅应该对战争保持克制和理性态度,慎重决策,不轻易动武。对于战争的原则,孙子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符合国家利益的战争,没有胜利把握的战争,国家没有遭受重大危险的战争,都不要发动。

《尉缭子》,也强调用兵要谨慎,不可意气用事,不要轻易用兵,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必须做好准备,决战要迅速,不宜打持久战。

与慎战相对应,兵家不惧怕战争,重视积极备战。吴起提出“安国之道,先戒为宝”,吴起认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有支精锐部队,因此,在吴起的指导下,魏国建立了一支精锐部队“魏武卒”,使的魏国军事力量强大起来。

《孙子》也非常重视战前的战略谋划,主张积极备战;《司马法》指出大战之前,应该在各方面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还提出了“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等原则,强调战争要充分考虑天、财、众、地、兵这五个条件。

此外,兵家思想还认为,两国交恶,武力求胜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才是将帅用兵的最高境界,这就重视军事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孙膑将伐谋伐交思想具体化,提出“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六韬》认为,真正的军事家是取胜于战争之前和战场之外的,要从己方角度考虑,争取民心,隐蔽意图,等待时机,若从敌方角度考虑,就要以文致胜,这一直被后世军事家、谋略家所推崇。

兵家思想也重视争取民心

中国政治思想的传统中,有个重要的核心内容,那就是重民思想,诸子百家各流派都有重视民众思想,兵家也不例外;从维护统治和对外战争取胜的角度,深知政治、军事、民心向背是具有辩证关系,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点之一,因此,兵家主张统治者要仁政爱民。

《尉缭子》认为,政治对军事有决定性的影响,军事对政治也有很大反作用力,治国需要文武兼用,二者相辅相成。吴起主张,治国必须“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修文德要搞好内部团结,国内意志不统一,不能派兵出战,军队内部不团结,不能上阵打仗。《六韬》更是强调,以仁义治天下,天下并非是君王一人的天下,只有任治之君才能得天下,居天下,因此,爱民就是“国之大务”。

显然,兵家的重民、爱民、爱兵思想都带有较大的功利性,其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调动民众参与国防建设、参与战争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讲爱民爱兵是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是争取战争的胜利手段;当然,这种兵家的这种爱民爱兵思想,比残暴地驱使效果要好多了,带有人文关怀,有利于凝聚军心民心。

兵家认为,经济是富国强兵之本

战争是国之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需要强大的后勤支持,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因此兵家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工商业,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基础,才能实现富国强兵。

重视发展农桑增加积累

除了重民思想外,重农思想也是我国一个重要思想体系,兵家思想同样也重视农桑发展;《尉缭子》指出,战争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具有巨大的依赖性,粮食是军队首要战略物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之守在粟”,“军无粮则亡”。

吃饭、穿衣是老百姓和军队的头等大事,尉缭主张把所有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农业耕种和纺织生产之中,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发展起来,国家才能有积蓄,这是富国强兵之法。

重视发展工商业以满足军需

军事技术中的兵器制造、生产、改进与手工业密切相关,兵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为手工业,商业对国家、对战争影响巨大。《六韬》认为,商业、手工业与农业一样重要。

《六韬》“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尉缭子》也充分肯定商业对国家物资储备的重要作用,指出市场贸易作用很大,可以弥补国家所需,为军队提供战备物资。从保障军需角度看,尉缭主张广开军需品来源的门路,从市场上购买商品,这也是积极备战所要求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