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部受益终身的智慧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一部受益终身的智慧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共约十八万余言。它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的编成,标志着我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了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形成了一套以研究生命本质为要务的理论体系。它首创了阴阳五行病理学、经络学、藏象学、养生和预防医学、“望闻问切”以及针灸法,使之成为一部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的“百科全书”。
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所生。因此,养“气”、调“气”就成了防病治病最根本的手段。中医以 气为本,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化所生。《内经》根据万物本源为气的思想,建立了整体宇宙观。这也是中医有别于世界各国医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阴阳五行病理学认为,人体内部虽然部门与结构繁多而各显神通,但它们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而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有机地配合、协调地进行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其实讲究阴阳五行也是后人按照我们的思想为前人进行了补充。这其中,起着协调作用的主要是经络与气血。整体的宇宙观就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之间互为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帝内经》认为,通过经络的联系,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健康的人,必须要经络畅通,气血充盈。致病因素包括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面的因素。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协调阴阳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即《易经》所说:“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关注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关注生命运行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起居能顺应四时的变化。春三月,应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舒畅;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应使腠理宣通,使阳气疏泄于外;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内守,不急不躁;冬三月,应早睡晚起,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能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回避,能够顺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即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其次,调理精神情志。即保持精神上清净安闲,无欲无求,保持心志闲舒,心情安宁,没有恐惧,调整自己的爱好以适合世俗习惯,不生气,不使思想有过重的负担,以清净愉悦为本务,以悠然自得为目的,春天使情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夏天保持心中没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证心里充实。这样一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持守而不外散。
其三,保持阴平阳秘。《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离决而不相交,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耗竭。
中医学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黄帝内经》中也给予了详尽的论述。所以中医学获取病人信息的途径就是望、闻、问、切,这不仅在于问病,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好的运用和体现。
《黄帝内经》记载的治疗方法非常丰富,包括砭石、针刺、灸炳以及药物等。中医的内容非常广泛,特别是这些传统中医的疗法都是非常有效。《黄帝内经》有关药物方剂的记载虽然很少,但却具体谈到了气候变化对药物性能的影响,还讨论了处方中的君、臣、佐、使的配伍以及剂量、服法、禁忌、五味作用等。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些都和中医的疗效有着直接的关系。
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谓:“《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后世遵此,悉以《素问》《灵枢》为《内经》之双璧。而汉末张仲景、西晋王叔和所见之《九卷》,魏晋皇甫谧《甲乙经》序及《隋书·经籍志》所载之《针经》,则可视为《灵枢》之异名古传本。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55年),锦官人史崧校正“家藏旧本”《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并增修因释,附于卷末,刻为二十四卷(后人改为十二卷),即为流传至今之《黄帝内经·灵枢》。
《灵枢》所论医理,与《素问》属于同一体系。所不同者,除阐发阴阳五行、藏府气血、病机治则外,着重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等。明代马玄台深得《灵枢》之精蕴,于《灵枢注证发微》中谓其“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灵枢》刊行后,流传甚广,复经多次重刻。现存主要版本有: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明嘉靖赵简王朱厚煜居敬堂刊本、明熊氏种德堂刻本等。此次校点以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只留正文,删去音释。参校胡本、熊本、日刊本、正统道藏本等。
我们这次出版《素问》部分以明顾从德翻刻宋本为底本,《灵枢》部分以明赵府居敬堂本为底本。错别字、繁体字、通假字、异体字等均迳改为通行简化字,同时参考其他版本进行校勘,改正了其中一些错误。
为了便于广大中医爱好者的阅读需要,我们团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全书作了白话注释和翻译,希望读者朋友通过逐字逐句地研读,更好地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并自觉地在实践当中更好地传承《黄帝内经》,让它成为我们行动当中一种信仰,成为家庭康宁幸福的基石,国民身体素质提升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