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逐质入海流,更扬云帆立潮头——厦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向新逐质入海流,更扬云帆立潮头——厦门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
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正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从深海探测到智慧海洋,从新材料到生物技术,厦门正以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新的力量。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等要求,厦门牢牢把握海洋这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早在今年3月,厦门出台并实施了《厦门经济特区海洋经济促进规定》,如今,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厦门更要发挥好海洋科技创新的显著优势,加快形成海洋新质生产力,着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斯坦道的实验室内,研究员正在操作仪器。 颜祥子/摄
汇盛生物的实验室。(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供图)
厦门滨海风貌。 陈淑华/摄
新诺北斗展厅。 颜祥子/摄
科技革命性突破:新制造向海图强
推动海洋科技革命性突破,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是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眼下,厦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持续完善,加速布局海洋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上游领域。
走进中科海锐工厂,一块块由空心玻璃微珠铸成的浮力材料如“搭积木”般粘接、加工后被装置到设备上——这款浮力材料便是在2020年支撑“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深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作业的奥秘所在。承担材料自主研发的是中科海锐(厦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中简称中科海锐)背后的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珠团队。据了解,万米深海压强相当于“两千只大象压在人身上”,中科海锐研发出低密高强、隔热隔音等性能优越的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实现从“深海勇士”号到“万泉”号再到“奋斗者”号的相继应用,打破了国外进口浮力材料的垄断历史。
去年4月,中科海锐落地厦门后于当年8月快速投产。公司副董事长李辉选表示,“选择厦门为发展总部,是看中厦门海洋经济水平高、科创氛围好、人才引力强、政府服务优。我们落地后打通从原始微珠材料创新到应用的全链条产品,订单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营收2000万元。”经过持续创新,目前空心玻璃微珠浮力材料可以支撑潜水器抵达11500米的深海——这将覆盖全球所有海域,其深度几乎是初代国外材料4000米探海深度的3倍。此外,中科海锐还延伸开发出深海浮子、限弯器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深海电缆、深海采矿系统、海上浮式风电平台等领域。
观察的视角从海底转向海面。由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船重工)承建的7500车LNG双燃料汽车滚装船“辽河口”轮于7月10日首航,此船与传统燃油船相比可降低约20%能耗、27%碳排放,这是厦船重工深耕节能环保船型技术创新的写照,也标志着中国汽车远洋运输船队正式驶入“新能源时代”。作为国内设计建造双燃料汽车滚装船“排头兵”,厦船重工今年上半年陆续签约了12艘大型船舶订单,未来将有更多“厦门造”清洁能源巨轮满载“中国制造”驶向世界。
海面的船舶穿梭不息,远在高空的北斗卫星正密切“注视”着船舶动态,向地面基站回传数据。作为未来产业——北斗产业链下游的新诺北斗航科信息技术(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新诺北斗),是国内最大的船舶通信导航电子设备生产制造商之一、行业“隐形冠军”,自主研发的ESC电子海图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
“公司自2003年创立以来深耕研发,从北斗导航切入智慧海洋赛道,在软、硬件层面均实现国产自主可控,目前系统正与华为合作进入鸿蒙生态。”公司副总经理黄渊表示,技术自研的背后也离不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以下简称厦门海洋局)的帮助支持,包括给予研发立项支持经费补助等,2007年公司成功开发了国内首款通过中国船级社认证的船舶北斗导航终端,填补了国产化空白。多年来公司沉潜蓄势,以北斗卫星通信导航设备为技术底座,打造船舶智能驾驶舱,拓展至海洋信息化集成系统平台建设和船舶海洋大数据运营服务领域。去年6月投入使用的国内内河航运首个北斗服务系统,为船舶提供亚米级(十几厘米)的导航精度,长江上每日约有1/3以上船舶使用其设备和相关服务;今年4月开发的新一代多功能船舶驾驶智能化装备MIBT高度集成北斗高精定位、电子海图系统、自动识别系统等功能,深受业界关注、订单接连不断。
面对激增的订单,新诺北斗新园区将于今年年底投产,全部投产后年产30万台(套)船舶智能驾驶舱通导设备,产能是今之5倍。面向未来,新诺北斗紧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应用推广国家重大战略,从厦门走向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擦亮中国北斗“名片”。
这些厦门海洋新制造革命性的突破创新,代表了海洋新兴产业的领先水平,彰显着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特征。
要素创新性配置:新服务畅通堵点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优化组合跃升为基本内涵,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过去几年,厦门构建“政产学研金用”体系,发展科研、金融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让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各要素协同发力。
俯瞰厦门近海海域,一枚黄色浮标在蔚蓝海面如“哨兵”般监测海域生态。今年年初,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文中简称斯坦道)研发的“海洋生态浮标在线监测系统”被认定为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该系统因其100%自研替代进口优势,有效防范进口传感器数据安全之忧,已为国家相关海域生态监测机构提供重要辅助。
“传感器是感知系统中最关键部件,也是产品研发的原点。海洋传感器此前长期依赖进口。我们从2012年开始投入研发,但周期之长超乎想象。”公司董事长汤新华颇有感触地说,而最终能成功研发的背后得益于厦门得天独厚的科创生态链。生态链的一端是企业可以与厦门大学、海洋三所、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基础研发;中间借助中船725所、海洋渔业研究所等平台进行中试试验;另一端则有机会在生态局、自然资源局、中科院城环所等单位实现产品应用与升级。此外,厦门海洋局以“催化剂”形式支持海洋项目的长周期科研与商品化,如2012年“基于光纤化学传感器在线海水溶解氧和BOD检测仪的转化及产业化”等项目获得立项,让企业的海洋科创之路行稳致远。
海洋辽阔浩瀚,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便是要求人们继续研发更精确的仪器、转化更智慧的产品,进而探索、认识海洋,向深海走去,这也正是斯坦道未来的愿景。今年7月,公司成功转化厦门大学研发的走航式营养盐分析仪,监测精度从0.999%进阶到0.9999%,当前已收获订单并正参与国内行业标准制定。
研发道阻且长,让斯坦道受益的“科创—中试—应用”链条,实则是厦门海洋构造“政产学研金用”体系上的“链中链”。
在政府方面,厦门海洋局以专项资金项目支持重点项目转化,以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创新,以海洋产业人才评定积蓄动力。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支持海洋产业项目219项、总投资63.14亿元,扶持企业101家,公共服务平台则为超400家企业开展仪器使用实验、检测分析、中试放大等共享服务。
在产学研用方面,由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高校院所打造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以共建联合实验室、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疏通技术难点。
在金融方面,今年厦门拟设立一只海洋基金,主投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和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等上下游相关产业等,充分发挥资本招商、创新孵化作用,以“招投联动、投招联动”为海洋经济发展蓄能。
厦门立足科研优势,以新服务完善“企业点题、平台谋题、院所答题”模式,实现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去年,厦门现代海洋科技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4%,新服务对海洋经济带动作用越发明显。要素创新配置,逐渐让厦门成为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蓝色摇篮”。
助产业深度转型:新业态追智逐绿
海洋产业深度转型为催生海洋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载体平台,发挥助推器作用。当前厦门海洋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企业依托合成生物技术、AI技术、智能设备技术等新业态,在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为企业“向海问药”提高效率。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厦门汇盛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盛生物)今年4月投用的新生物发酵产业园,生产车间与科研室以连廊相接,与传统工厂不同的是,这里的研发人员明显多于生产人员。生产车间里,藻类发酵、细胞破壁、细胞干燥等工序及环保处理系统均实现全流程智能管理,中控室里仅需4人操作整套系统便能年产3000吨藻粉、6000吨藻油。科研室里,几十位科研员以定向发酵培育裂壶藻种为底座,延伸全产业链研发。目前,公司实现4项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和涵盖中美日欧等25项授权专利成果研发及其产业化。其主打产品裂壶藻粉受到伊利、蒙牛、光明乳业集团等行业龙头应用,用于生产国内外首款类母乳原生DHA牛奶;DHA藻油则获得欧盟有机认证、美国有机认证、美国FDAGRAS认证和欧盟NOVELFOOD等国际权威认证。
“未来,我们将继续围绕裂壶藻做文章,建设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裂壶藻品种筛选和基因重组的综合研发中心,利用裂壶藻本身代谢途径优化生产富含DHA和EPA的产品,研究藻粉和藻油产品的多重应用发展方向,如奶牛等反刍动物原生DHA吸收效率提升的方法等。科技创新助力公司在未来两年内达到产值5亿元的目标。”汇盛生物总工程师钟惠昌表示。
无论是生产还是研发,汇盛生物绿色发展底色鲜明,全过程不介入海洋环境且无污染。尤其是公司未来规划的合成生物学领域是生物制造的一个分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点,是新质生产力的新业态代表,也是生物制品行业的“黄金赛道”。厦门涉海企业另一巨头——厦门欧米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目标便是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全球名企,采用生物合成代替化学合成丁香酚香兰素,生产过程废水可直接降解,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欧米克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化绿色生产也是厦门蓝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湾)的选择。作为国内高纯硫酸氨糖行业开创者,蓝湾拥有国内少有的海洋生物多糖全密闭智能化生产线,是全球唯一高纯硫酸氨基葡萄糖生产基地。今年4月,蓝湾氨糖取得药品制剂批准注册证书,这是我国新药品法实施以来获批的首个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得益于智能生产与创新研发,蓝湾成为自新药品法实施以来国内首家拥有氨糖药品原料与制剂一体化的工业企业,实现了“甲壳素—聚糖寡糖—氨糖”海洋多糖全产业链制造。
“依托智能化产线,我们正采用AI智能大数据方法筛选药物结构功效,研发包括防治关节炎,治疗酒精肝、药物肝,抑制肿瘤、改善阿尔兹海默病等方面的新药。蓝湾致力于做深做透海洋生物科技领域,打造‘蓝色药库’。”蓝湾公司董事长林秀芬踌躇满志。
而对于中粮海嘉(厦门)面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粮海嘉)而言,数智化生产为企业向海寻“粮策”提供广阔空间,让公司与厦门海洋局、海洋三所共建的“高营养强化型海藻预拌粉的研发与量产”项目落地成为可能。“为了在对海藻稳态化处理的同时提升面粉的海藻风味,高校院所提出配方优化方案后,由我们数智化工厂将海藻提取物与面粉进行配比实验,最终高效找出最优方案,建立起海藻预拌面粉规模化生产示范线。可以说数智化工厂是中粮海嘉推进项目创新及规模生产的重要基础。”中粮海嘉公司高级工程师陈艳说道。
一粒粒麦子从穗尖来到粮仓打磨成粉,任何一袋面粉都能找到它的“出身”与定位。2020年开始,中粮海嘉建设并投用数智化工厂,配备了4条日小麦处理能力2000吨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线及6万吨原粮立筒仓、1.5万吨面粉成品仓,整座工厂各生产仓储环节互联互通,全流程可追溯,堪称“四化”标杆工厂。“始于面粉,又不止于面粉”的中粮海嘉践行大食物观,正以数智化工厂为钥打开海洋这座粮食宝库。以此为缩影,厦门诸多涉海企业也以产业转型为路径实现研发创新、流程优化、技术迭代。
纵横正有凌云笔,海水辽阔任征帆。厦门正摆脱传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代之以海洋技术革命性突破、海洋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海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日渐崛起、海洋新兴产业日益蓬勃、海洋经济发展支持机制日趋完善……厦门海洋经济向新逐质、气象日新,打造新质生产力“蓝色引擎”,为海洋强国建设厚积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