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食物不耐受,你真的了解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食物不耐受,你真的了解吗?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64959670&efid=qHNjzS7KiLfRERhoBXqeYg

食物不耐受,你真的了解吗?它可能就是那个隐藏在暗处的“健康刺客”,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从它的发病机制、和食物过敏的区别,到各种症状表现、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再到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每一个环节都和我们的饮食健康息息相关。

家人们,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美美吃了一顿大餐,结果肚子开始 “闹革命”,又胀又痛,还可能跑好几趟厕所;或者吃了某样东西后,皮肤开始 “抗议”,冒出红红的疹子,又痒又难受;甚至有时候,吃完东西整个人都变得昏昏沉沉,没什么精神。如果有,那你可得好好了解一下食物不耐受了!

食物不耐受,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把进入身体的某些食物当成了 “敌人”,对它们产生了异常反应。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被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然后被身体吸收利用。但对于食物不耐受的人来说,有些食物无法被完全消化,这些未被消化的食物颗粒就会进入血液,免疫系统发现后,就会产生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 ,这些抗体和食物颗粒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各个组织,从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各种不舒服的症状出现。

除了这种免疫反应机制,酶缺乏也是常见原因。比如乳糖不耐受,很多人喝牛奶后会腹胀、腹泻,就是因为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还有一些人可能对麸质不耐受,是因为肠道中缺乏分解麸质的酶,在食用小麦、大麦、黑麦等含有麸质的食物后,就会出现不适。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别再傻傻分不清!

从发病机制来看,食物不耐受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 G(IgG)介导的,是免疫系统对食物产生的一种较为温和的免疫反应 ,就像前面说的,未消化的食物颗粒引发免疫复合物和炎症。而食物过敏则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导的,是一种快速而强烈的免疫反应,免疫系统会把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当作极其危险的 “敌人”,迅速启动防御机制。

在发病时间上,食物不耐受的起病比较隐匿,出现反应的时间较为缓慢,一般在进食后数小时甚至数天才会发作,症状也不明显,所以很难被及时察觉。而食物过敏就像是个急性子,发病非常迅速,通常在进食后的几分钟到两小时内就会出现明显症状,让人一下子就知道肯定是吃的东西出问题了。

症状表现方面,食物不耐受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会引起各种慢性症状,比如消化系统的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皮肤方面的皮疹、红斑、皮肤瘙痒;神经系统的头痛、头晕、失眠;呼吸系统的咳嗽、气喘、鼻塞等等 。食物过敏主要累及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症状有皮肤出现发痒、发红、起皮疹,呼吸道出现呼吸困难、喘息,严重时会导致过敏性休克,直接危及生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举个例子,小明每次吃了牛奶后,过几个小时就开始肚子胀,还拉肚子,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去医院检查发现是食物不耐受。而小红吃了芒果后,没过一会儿嘴巴周围就开始发红、发痒,还迅速长出了好多小疹子,这就是典型的食物过敏。

应对方式也不一样。食物不耐受通过饮食调整,比如忌食或轮替 3 - 6 个月后,症状大多能消除,之后还可以慢慢尝试重新引入这些食物 。而食物过敏通常需要严格规避过敏原,很多时候是要终身禁食致过敏食物的,在急性发作时还得赶紧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这些症状,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在 “作祟”

食物不耐受的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能涉及到身体的各个系统,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 “捣乱分子”,让人防不胜防。接下来就给大家详细讲讲食物不耐受在不同系统的症状表现,大家一定要仔细对照,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消化系统首当其冲,很多人会出现腹胀的情况,肚子总是胀胀的,就像充满了气一样,特别难受。还有腹痛,那种隐隐作痛或者一阵一阵的疼痛,有时候疼得让人直不起腰。腹泻也是常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还不成形,严重的时候可能像水一样稀。便秘的情况也不少见,好几天都不上一次厕所,肚子憋得难受 。恶心、呕吐也可能会找上门,吃点东西就感觉恶心,甚至直接吐出来。比如有的人每次吃了小麦制品后,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还老是跑厕所拉肚子,这很可能就是对小麦不耐受。

皮肤系统也常常受到影响。有些人会出现皮疹,皮肤上冒出一片片红红的小疙瘩,看着就很不舒服。红斑也很常见,皮肤局部发红,有的还会伴有瘙痒,让人忍不住想去抓,一抓可能就会更严重,甚至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还有皮肤干燥,摸起来干巴巴的,一点都不光滑,怎么保湿都不管用。像有些宝宝总是反复长湿疹,怎么护理都效果不好,排除其他原因后,很可能是对某种食物不耐受导致的。

神经系统方面,头痛是很多人会遇到的症状,那种一跳一跳的痛或者整个脑袋都疼,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头晕也很常见,感觉脑袋昏昏沉沉的,走路都有点不稳。失眠也可能是食物不耐受的信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第二天精神状态极差。还有些人会变得焦虑、抑郁、烦躁易怒,情绪很不稳定,自己都控制不了。比如有人发现自己每次吃了巧克力后,就会头痛、失眠,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对巧克力不耐受了。

呼吸系统也会出现症状。咳嗽是比较常见的,而且这种咳嗽可能是慢性的,持续很长时间都不好。气喘也可能发生,感觉呼吸很费劲,特别是在运动或者劳累后更明显。鼻塞、流涕也不少见,鼻子总是不通气,还老是流鼻涕,像得了感冒一样,但又一直不好。部分患者还可能诱发哮喘发作,这可就比较严重了。比如有些孩子一吃鸡蛋,就会咳嗽、气喘,家长们一定要警惕是不是食物不耐受。

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大盘点

在生活中,有些食物虽然看似普通,却可能是引发食物不耐受的 “隐藏杀手”。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以及它们背后的 “捣乱” 原因,让大家对日常饮食中的潜在风险有个清晰的认识。

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深受很多人的喜爱,但它也是食物不耐受的 “重灾区”。很多人喝了牛奶后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这就是典型的乳糖不耐受 。主要原因就是人体缺乏乳糖酶,无法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乳糖就会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酸性物质,从而刺激肠道,引起各种不适 。除了乳糖不耐受,牛奶中的蛋白质也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食物不耐受。

鸡蛋也是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之一。对鸡蛋不耐受的人,在食用鸡蛋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这主要是因为鸡蛋中的蛋白质,像卵清蛋白、卵转铁蛋白等,会被免疫系统误判为 “敌人”,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有些人可能是先天性对鸡蛋不耐受,而有些人则可能是因为肠道功能受损,导致对鸡蛋的消化吸收出现问题,进而引发不耐受。

小麦及其制品,如面包、面条、馒头等,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主食。但对于麸质不耐受的人来说,这些食物可就成了 “麻烦制造者”。小麦中含有的麸质,由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很难被肠道完全消化 。当麸质进入肠道后,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引起皮肤问题、关节疼痛等。

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然而,有些人对大豆不耐受,食用后会出现腹胀、腹痛、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 。大豆中的蛋白质、寡糖等成分都可能是引发不耐受的原因。比如,大豆中的某些蛋白质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寡糖则会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腹痛。

海鲜,像虾、蟹、贝类等,味道鲜美,是很多人餐桌上的常客,但也是容易引发食物不耐受的食物。海鲜中的蛋白质和一些特殊的过敏原,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引发过敏反应,也就是食物不耐受 。有些人对海鲜中的虾青素、几丁质等成分也可能不耐受。而且,海鲜容易受到污染,其中的重金属、微生物等也可能加重身体的负担,引发不适症状。

坚果,如花生、杏仁、腰果等,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坚果是他们的 “雷区”。坚果中的蛋白质和油脂可能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食物不耐受 。坚果的表面可能会残留一些过敏原,如花粉、灰尘等,也会增加过敏的风险。

怎么知道自己对哪些食物不耐受?

目前,血清抗体测试是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异性抗体,也就是 IgG 抗体来判断你是否对某种食物存在不耐受。这种方法操作起来很简便,准确度也比较高,还能覆盖多种食物种类。去医院或者专业的检测机构,医生会抽取你的静脉血,然后把血样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一般来说,抗体水平越高,就说明你对该食物的不耐受可能性越大。比如,检测报告上显示你对牛奶的 IgG 抗体水平很高,那就很可能你对牛奶不耐受。现在很多医院和检测机构都能做这项检测,像常见的有检测 14 项、28 项、48 项甚至更多食物种类的套餐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

皮肤点刺试验也能用于检测食物不耐受 。医生会在你的背部或手臂上轻轻刺破一小块皮肤,然后把少量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溶液滴在上面,接着就观察皮肤的反应 。如果在滴溶液的地方出现了红斑、风团等反应,那就可能表示你对这种食物不耐受。不过这个方法结果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皮肤的状态、药物的干扰等,所以一般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不能仅仅依靠这一项检测就下结论。

还有一种方法是食物激发试验 。在排除了其他可能的疾病原因后,医生会让你重新摄入可疑的不耐受食物,然后观察你的身体反应。要是在摄入特定食物后,又出现了和以前相似的症状,像胃肠道不适、皮肤症状等,那就可以推断你对该食物存在不耐受 。不过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风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监督下进行,而且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不是常规的检测手段。

排除饮食法也能帮助判断食物不耐受 。就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排除可能引起不耐受的食物,观察自己的症状是否有所改善 。比如,先把牛奶、鸡蛋、小麦等常见的不耐受食物从饮食中去掉,吃一段时间后看看症状有没有减轻,如果减轻了,再逐步把这些食物加回来,每次只加一种,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 。这个方法虽然比较直观,能直接观察食物和症状之间的关系,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在排除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营养均衡,所以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

那么,哪些人适合做食物不耐受检测呢?如果你经常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或者皮肤老是反复出现皮疹、红斑、瘙痒等问题,还有呼吸道老是咳嗽、气喘、鼻塞,又找不到其他明确病因,都可以考虑去做个检测 。另外,像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比如关节炎、偏头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人,如果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法都效果不佳,也可以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看看是不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在 “捣乱” 。儿童如果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情况,也有可能是食物不耐受导致的,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检测一下 。

在检测前,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大家了解 。部分检测项目是需要空腹进行的,所以在去检测之前,最好先咨询清楚医生或者检测机构,避免因为饮食影响了检测结果 。在检测前一段时间内,要尽量避免进食可能引起不适症状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 。检测后,拿到报告也不要自己瞎琢磨,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 。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你的症状和身体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饮食建议 。

应对食物不耐受,这样做就对了

知道自己对哪些食物不耐受后,接下来就是要想办法应对啦!别担心,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能和食物不耐受说 “拜拜”,重新享受健康生活!

饮食调整是关键。根据检测结果,把食物分成禁食、轮替食用和安全食用三类 。对于那些不耐受程度高的食物,比如检测结果显示 3 级不耐受的食物,必须严格禁食,一点都不能碰。像对牛奶 3 级不耐受的人,就不要再喝牛奶,也不能吃含有牛奶成分的奶制品,像冰淇淋、奶油蛋糕这些 。对于轻度不耐受的食物,可以采用轮替食用的方法 。比如对鸡蛋轻度不耐受,那就不要每天都吃鸡蛋,可以隔 4 天以上再吃一次 。这样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减少不耐受反应的发生 。在饮食调整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 。不能因为禁食某些食物,就导致身体缺乏营养。比如不能喝牛奶,可以选择喝豆浆、吃豆腐等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

补充消化酶也能缓解食物不耐受症状 。如果是因为缺乏某种消化酶导致的食物不耐受,像乳糖不耐受的人缺乏乳糖酶,就可以在进食前补充相应的消化酶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消化酶制剂,大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 。不过要注意,消化酶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而且不同的消化酶适用的食物和症状也不一样,所以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的建议来服用 。

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也很重要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是导致食物不耐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像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都能帮助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减少有害菌的生长,从而减轻食物不耐受的症状 。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泡菜等 。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益生菌制剂 。除了补充益生菌,还要注意避免一些损伤肠道屏障的行为 。比如要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内的有益菌群 。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不干净的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

在应对食物不耐受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要严格遵守饮食调整计划,不能因为一时嘴馋就吃了禁食的食物 。不然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症状还可能会加重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一定要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食物不耐受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只要积极应对,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不要因为这个问题而焦虑、抑郁,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它 。

总结

家人们,食物不耐受真不是小事,它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 “健康刺客”,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从它的发病机制、和食物过敏的区别,到各种症状表现、常见的不耐受食物,再到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每一个环节都和我们的饮食健康息息相关。

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要是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别犹豫,赶紧去做个食物不耐受检测,把这个 “健康刺客” 找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让我们的身体健健康康,每天都活力满满!要是对食物不耐受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交流,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饮食健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