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深空摄影入门进阶
马赛克深空摄影入门进阶
马赛克,其实就是平时摄影里面说的接片。在望远镜视角不够的情况下,马赛克可以提供更大的视角。同样的对象,更小的镜子可能一张就可以搞定,马赛克就是用更大的镜子接片来拍摄。这样可以提供远远更多的细节,即使缩图后也可以一眼看出来。同时对器材星点的要求也要低很多。进入深空马赛克摄影这个领域也有半年多了,被它的地狱难度折磨之余,也因为它的魅力一直坚持着。可是网上讲解马赛克的文章很少,就算有介绍基本技术流程的,也大都着眼具体步骤的操作而没有更实战的内容。在这篇文章里,会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马赛克摄影中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希望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入门进阶的资料。
前期
在开始拍摄之前,需要考虑什么样的器材最适合马赛克摄影。马赛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分辨率和信噪比上。分辨率方面,口径越大的镜子光学分辨率就越高。马赛克信噪比的分析与一般对象不同,通常从etendue的角度进行计算。etendue是光学系统集光能力的度量,不仅与口径相关,也与传感器面积相关。在拍摄小对象时,传感器通常能完整容纳对象,因此信噪比主要取决于口径。但在马赛克摄影中,需要同时考虑传感器面积。经过计算,最终结论是在使用相同相机的情况下,马赛克系统的集光效率仅与焦比相关,焦比越快的镜子效率越高。因此,在进行广域巡天时,通常会选择焦比较快且成像圈较大的镜子。具体需要计算镜子的etendue(通光面积 x 视野)。
有了合适的器材后,马赛克摄影的拍摄计划会比一般拍摄更为复杂。不再是对准一个地方连续拍摄,而是需要制定一个复杂的拍摄计划。可以使用ZWO的多目标拍摄功能或NINA的高级序列功能来处理。有许多网站和软件可以辅助规划马赛克拍摄,比如Telescopius,或者NINA内置的功能。Telescopius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可以兼容电动CAA和非电动CAA的情况,对高赤纬的兼容性也较好。其使用直观,可以导出csv文件,直接导入到拍摄软件中生成拍摄计划。NINA的工具虽然可以直接生成目标,但对高赤纬的兼容性较差。
高赤纬兼容性问题涉及天球坐标系。天球坐标系类似于地球坐标系,有赤道、赤纬(纬度)和赤经(经度)。每条纬线平行,但经线在天球的南北极相交,不平行。在低纬度区域,经线可以近似为平行,但在高纬度区域会有明显偏差。即使相机角度固定,比如90度,相机的x轴平行于经线,但在高赤纬区域从一条经线移动到另一条经线时,相机的x轴实际上会旋转。这会导致马赛克规划中横排的相机视角不再是平行矩形,而是带有倾角。如下图所示。这种倾角可能导致图像中出现未拍摄到的区域,形成黑色补丁。因此,在高赤纬区域拍摄时,需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增加帧与帧之间的重叠或使用电动CAA来纠正。
马赛克摄影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天翻转。在拍摄大面积区域如4x4马赛克时,这个问题尤为明显。为避免中天翻转带来的困扰,建议按列拍摄,即固定赤经,沿赤纬方向拍摄。通过估算每列拍摄所需时间,确保拍摄速度与天球转动速度差异较大,可以避免赤道仪反复横跳的情况。
综上所述,要拍好马赛克不仅需要更繁琐的步骤,还需要对etendue、天球坐标系等基本知识有深刻理解,以确保前期不出错或提高效率。因此,马赛克摄影是天文摄影中相对进阶的内容。接下来将介绍一些后期处理的内容,这些要点也会对前期拍摄产生影响。
后期
马赛克摄影的后期处理推荐以下基本流程:在PixInsight(PI)中使用WBPP进行校准叠加;对master图像进行处理,如剪裁、DBE等;然后在Astro Pixel Processor(APP)中进行马赛克处理,输出每个通道的master图像;最后回到PI进行正常后期处理。为什么不用PI进行马赛克处理?因为PI处理速度慢且效果不佳。为什么不用APP进行叠加?因为WBPP的效果更好。WBPP可以使用grouping keyword(分组关键字)自动将马赛克图像分成多组,每组分别对齐叠加。例如,将帧编号放在目标名称中,如Panel_1_xxx.fit、Panel_1_yyy.fit、Panel_2_xxx.fit、Panel_2_yyy.fit。在WBPP中将"Panel"设置为grouping keyword,就可以实现前两个图和后两个图分别对齐叠加,输出多张master图像,非常方便。具体使用方法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这里不再赘述,可以查找相关教程。
在马赛克后期处理过程中,批量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例如,4x4 LRGBSHO的马赛克,光master就有112张。PI输出的是xisf文件,但APP不支持xisf格式,只能使用fits格式。为了避免一张张转换,可以使用PI中的ImageContainer进行批量处理。具体步骤是:使用Ctrl+Alt+I打开ImageContainer,加载需要处理的文件,设置输出路径和文件名(注意扩展名要设置成.fit)。然后将Resample过程拖动到ImageContainer图标上,PI就会开始批量处理所有指定的文件。需要注意的是,Resample可能会报错,需要将代码中的noGUIMessages设为true。
马赛克处理后,一个常见问题是图像出现格子状条纹。这通常是由于校准不完美导致的,可能是平场拍摄不当,或者在拍摄时有眩光进入(如大月亮时拍摄)。解决方法包括:前期确保平场和亮场拍摄条件完全统一,避免在大月亮时硬拍;有条件时可以将每个通道分散在几个晚上拍摄,以减少平场纠正的缺陷;后期可以对每个master进行DBE或LocalNormalization处理,但一定要使用DBE而不是ABE,否则可能会出现不自然的大尺度反差。
有些特殊天区还存在特殊挑战。例如,猎户座区域亮星较多,容易产生"圣光"(视野外亮星的光打到某些组件,如CMOS针脚,辗转反射进CMOS感光区域的光)。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增大拍摄重叠区域,后期裁剪圣光来解决。但要注意同一视野(panel)不同通道的裁剪方式要完全相同,否则可能出现通道对不齐的情况。在天赤道附近,同步卫星较多,这些卫星相对于恒星移动很快,在赤道仪中会拉成一条线。因此,在天赤道附近拍摄时,应避免使用长曝光,而采用稍短曝光并增加张数来排异。
展示
完成后期处理后,展示方式也是一个挑战。直接上传到图片分享网站效果不佳,因为大多数人在手机上浏览时只会快速扫过,无法欣赏到马赛克的细节之美。这种大图更适合像轰炸一样把所有细节一次性展示出来,让观众迷失在细节的海洋中。因此,实体打印或灯箱展示是比较好的选择。打印一个1米长的图挂在家中感觉很爽,现在还在打印一个2米长的图,等有结果了再来更新。
如果需要网络分享,可以采用逐层渲染(progressive rendering)的技术手段,就像百度地图一样,随着放大不断加载新的细节。在Photoshop中可以直接选择文件->导出->Zoomify来实现。
以上简述了一些马赛克摄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实战中解决这些问题,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希望可以让大家在开始拍摄第一张马赛克时少走弯路。目前正在进行更大规模的天球马赛克项目,遇到了更复杂的问题,比如需要了解不同球面投影方式来进行坐标换算,编写程序生成每天的拍摄计划(几百个panel),使用更复杂的可视化软件实现VR观星等。等有更多进展再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