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独门火器:抬枪
清军独门火器:抬枪
抬枪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重型火器,从鸦片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都有使用记录。它介于步枪和火炮之间,需要两人以上操作,具有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本文将详细介绍抬枪的发展历程、制造工艺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运用。
抬枪,是中国研制、发明的一种独有武器。鸦片战争时,清军即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其结构原理与同类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较步、马枪为大。
“抬”两个人以上才能称之为“抬”。顾名思义,“抬枪”“抬炮”就是指需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的武器。“抬枪”实际是一把放大的火枪,结构与一般兵丁鸟枪相同,整枪尺寸多在2米左右,射程更远;“抬炮”与“抬枪”结构无异,只是重量更沉、口径更大、装药量更多、杀伤威力更强而已。以口径2厘米以下为枪,2厘米以上为炮的分类看,多数“抬炮”口径在2厘米左方,基本处于枪与炮的临界线,可以将其视之为大口径火枪。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将“抬炮”与“抬枪”统称为抬枪。
清末使用的前装抬枪,可见口径较小,且有肩托。
1860年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1860年后,清廷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类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l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
1860年代时清军使用抬枪作战图
同治九年(1870年)12月,清军克复马化龙回军盘踞的金积堡,缴获各种炮48门、鸟枪1030支、抬枪293杆、刀矛2418件,可见抬枪在当时武备中的地位。到清朝末期,抬枪的发火方式也由火绳点火逐步过渡到燧发和火帽击发,部分抬枪还借助于半机器方式制造,最后甚至出现了由后膛步枪放大而来的线膛版抬枪。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联军缴获的义和团武器图片,照片中的抬枪为带枪栓的后膛枪。
制造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其中,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甲午战争中,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抬枪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甲午战后,因过于笨重且射击精度颇差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及地方武装亦曾用此抬枪抗击日本侵略军。
石少华于1942年拍摄的白洋淀上的猎手,使用的是一支击发式前装枪。
八路军战士在用抬枪实弹射击
洋人在演示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