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形机器人,避免进入“恐怖谷”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避免进入“恐怖谷”
人形机器人在设计和应用中如何避免“恐怖谷效应”?韩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揭示了不同服务场景下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反应,为机器人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图:人形机器人在和女人对话
研究背景
该研究旨在探讨在不同服务情境下,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情感和认知反应。基于“恐怖谷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对机器人外观的相似性和对机器人的态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即当机器人外观非常接近人类但又不完全相同时,人类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研究主要关注机器人在低专业性(酒店前台接待)和高专业性(辅导)服务情境下对人类信任和好感度的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实验调查法,参与者被分配到不同情境中,评估对五种类人机器人图片的情感反应(好感度)和认知反应(信任)。数据来源于韩国的一家在线研究公司的面板成员,共收集了505名参与者的数据。
主要发现
恐怖谷效应:研究发现,类人机器人的人类相似度和好感度之间呈现U形曲线,即好感度在机器人外观接近但不完全像人类时显著下降。
情境差异:参与者在高专业性情境(辅导)中对类人机器人表现出更高的好感度和信任度,而在低专业性情境(酒店前台接待)中的评估则较低。
信任的影响:好感度显著影响信任,无论是在低专业性还是高专业性情境中,这表明情感反应在初始印象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影响认知评价。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形机器人的外观和任务类型对人类的态度和信任有显著影响。尤其是高专业性任务中,人们更关注机器人的能力而非外观,减弱了恐怖谷效应的影响。这一发现对服务机器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简单服务任务中使用外观相对简朴的机器人以避免负面情绪。
重要问题和思考
- 恐怖谷效应的广泛适用性:
- 恐怖谷效应是否在所有文化背景下都适用?
- 不同文化对于机器人外观和行为的接受度是否存在差异?
- 服务情境的多样性:
- 除了酒店前台和辅导,其他服务情境(如医疗、教育、客户服务)中,人形机器人的表现如何?
- 不同服务情境对机器人外观和功能的要求是否会导致不同的用户反应?
- 长期使用影响:
- 长期与类人机器人互动后,人们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是否会发生变化?
- 信任的建立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还是会因重复的负面体验而减弱?
- 技术进步与情感反应:
-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类人机器人的外观和功能不断提升,恐怖谷效应是否会逐渐消失?
- 如何设计类人机器人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情绪并提升用户体验?
- 伦理与社会影响:
- 类人机器人的广泛使用对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有何影响?
- 在哪些领域引入类人机器人可能引发伦理争议?
这些问题和思考对于进一步研究类人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开发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图表解析
根据这张图表和相关研究,可以理解为类人机器人在外观设计上,如果要减少人们的抵触情绪,确实需要在外观上尽量达到完全类人的效果。
具体分析
恐怖谷效应
低机械化阶段:机器人外观明显机械化,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度较低,但不会有强烈的负面反应。(比如早期的Pepper人形机器人,到现在的Figure01、Optimus、GR-1等金属复合材料的人形机器人:即区分人类,同时拥有类人的智能和功能)
类人化接近阶段:当机器人外观接近但不完全像人类时,人们会感到不安或厌恶(恐怖谷效应),好感度显著下降。(比如早期的日本护理机器人Actroid,如图3)
完全类人化阶段:机器人外观完全类人时,人们的负面情绪会减少,好感度和信任度会显著提升。(比如性爱人形机器人Harmony、exrobot的仿人机器人:图4、5)
服务情境的影响
- 低专业性情境(如酒店前台接待):在这种情境下,恐怖谷效应可能更明显,因为任务简单,外观上的类人化不足更容易引发抵触情绪。
- 高专业性情境(如辅导):在这种情境下,人们更关注机器人的能力而非外观,外观上的类人化不足对抵触情绪的影响可能会减弱。
结论
- 要减少人们对类人机器人的抵触情绪,最理想的做法是让机器人外观尽可能接近完全类人。
- 不同服务情境下,机器人外观的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在高专业性任务中,功能和能力可能比外观更重要。
因此,在设计类人机器人时,应考虑其外观尽可能类人化,特别是在简单服务任务或对外观要求高的情境中,以减少恐怖谷效应带来的负面情绪。在高专业性任务中,虽然外观重要,但功能和能力可能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