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考,秀才、进士、举人,你分清了嘛?
今日高考,秀才、进士、举人,你分清了嘛?
今天是2024年全国高考第一天,先在此预祝各位学子考试顺利,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考试这件事,雏形在南梁,正式开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终止于清朝。前后共持续将近1200多年。
今天估计很多人都会介绍科举的历史,所以我们来说点不一样的——影视剧里的“秀才”、“举人”、“进士”、“状元”到底谁在谁前面?
首先带大家排除最熟悉的“状元”,因为它其实是个人的荣誉称号。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皇帝亲自当“考官”时,选拔上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它跟秀才、举人、进士等称呼,不在一个系统。
我们熟悉的举人、秀才这些称呼,是实在的阶层称呼。在明清时期,一个人想靠科考取得功名,需要经历一下五个级别的考试。通过考试的这一批人,就能获得“功名”。就像战士们靠军功晋升,往上成为排长、连长一样。
第一场是参加“县/府试”,考中后成为“童生”。这个称呼很容易,理论上来说,只要你决定参加科举,你就可以被称为“童生”。
第二场你要在所在州县参加“院试”,考中后成为“秀才”。这是戏曲和故事里最常出现的称呼,他们有些文化、有些前途、还有些理想。他们的长相比较包容,从英俊小伙到白胡子老头;性格更是五花八门,呆秀才、酸秀才、俊秀才。他们有认真读书的,有给富人当狗腿子的,有上梁山造反的,以及大量负责跟跨阶层的富家千金、跨物种的花妖狐仙谈恋爱的。
然后,这段话是考试的分界线,下面一场考试会筛掉97%的人。剩下的3%,才有机会“知识改变命运”。
第三场你要离开熟悉的城市,去省会参加省考“乡试”,考中后成为“举人”。这个“乡试”的名字,有很强的迷惑性。很多小伙伴都因为“乡”这个组织单位小,所以误以为这是级别最低的考试。加上前面第一场考试叫“县”试,整个科举体系的记忆就会被这块彻底带乱。其实这里的乡指的是“乡野”,取一个“城镇之外,广大农村”的寓意。突出来参加的人多,以及“考上之后,自动脱离乡野村夫身份,成为影响和执行朝廷角色”的意义。和今天的高考以及考研究生考博士不同,它更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考上的人可以免除税赋,并且获得地方补助优待。更重要的是,地方的黑道白道都会来接触你这把未来的保护伞,赠送你大量的礼物。所以你知道为什么贫穷的范进乡试通过之后,会直接发疯了吧?相当于你月薪3000,突然刮出了一张100万的彩票,还贴心的送了个年薪30万的铁饭碗!
相对“举人”这个级别,其实还有个“贡生”的岗位,你可以理解为分数不够但又想上好高中,交完“择校费”之后获得的名额。这笔钱自古就是官员们创收的手段,也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了。
当然你也可以说“领导,我太想进步了”。没问题,无论你考中举人后有没有分配公务员岗位,都可以第二年去参加“会试”,考中后就能成为“贡士”了。这里容易和交钱拿到的“贡生”称号弄混,只要记住“生”是读书人的泛指,比如说学生;但“士”指的是有身份的人。一字之差,就是云泥之别。更重要的是,这场考试和前面的省城不同,它是在首都考的,各省的精英都会来这里。这就意味着,不是见了大世面或者有大学识的人,根本进不了这个门。
首都的圈子和省城的圈子,省里的精英和全国的精英。现代人都知道平台很重要,古人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无论考不考得上,各省的精英们都愿意过来见见世面,换一个“同考之谊”。
如果你有幸通过,那么恭喜你!你将自动开启名为“殿试”的终极大考,并自动获得“进士”的身份!若是在这场考试拿到第一名,更可获得前文的荣誉称号“状元”。武则天女士最先发明的这个环节,因为是在洛城殿里举行,因此得名殿试。
其实这场考试本来只留三分之一考生,因为宋朝时被淘汰的精英们往往会选择投奔邻国,造成无可挽回的人才流失。所以从宋仁宗开始,只要拿到贡士身份,就默认获得进士称号。殿试的内容和很多高级岗位一样,属于笔试过后的董事长面试环节,问题也都是“你对公司未来的规划”、“公司目前有什么改进”这类。最后皇帝根据各位的临场表现,将进士们分为三档“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这三种称呼会写进你人生档案,伴随你终身。
别看已经是全国百万里挑一的精英,内卷仍然不可避免,尤其是最后一档的同进士出身。其中最有名的受害者,就是同进士出身的清末名臣曾国藩。虽然被任命的职位很高,但因为同进士的身份,仍然被人用“如夫人”这种称呼小妾的词语,暗讽他殿试成绩不好。
最后再简单归纳一下:“童生”、“秀才”这两场初级考试,竞争者就是市里这些人。属于现在的中考和高考,不关系到你的社会地位。“举人”这里开启了公务员考试的道路,竞争者是一省的对手。“贡士”是“举人”的升级版,竞争者是全国的精英。宋仁宗之后,“贡士”免费升舱“进士”身份,并自动获得BOSS直聘机遇。
最后再次祝愿小朋友们高考如愿,文曲高照,大朋友们事业进步,早日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