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退潮,深圳力压上海首获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西安退潮,深圳力压上海首获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导读:2023年,深圳以173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超越上海和西安,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这一成就背后,是深圳凭借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和龙头车企的双重加持,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下半场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
173万台,深圳官宣了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这意味着深圳以压倒性优势超越上海、西安,首次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深圳不满足,政府工作报告“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愿景,表露其雄心。
雄心需要实力支撑。近几年,重点城市布局新能源汽车蔚然成风,如今产业竞争已至“炼狱期”。志在打造“一流汽车城”的深圳,手握数张王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叠加龙头车企,智能化下半场谁与鹏城争锋?
超越上海西安,深圳产量称王
相比上海、长春、武汉等老牌汽车城,深圳汽车产业起步晚,至今也不过二十来年——本世纪初,深圳与多个合资项目失之交臂,尤其风神在深注册,但两年后搬到广州。2003年,深圳希望收购秦川汽车获资质的比亚迪把项目引入,双方达成合意后,坪山造车故事开场。
新能源爆发前,深圳汽车产业可谓籍籍无名。2009年开启、2012年收官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为产业播下火种。2013年,在央地财政补贴、购置税减免、不限指标、无路权束缚等红利驱使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大幕拉开。
产业全面启动仅十年,“后发先至”的深圳就夺得产量冠军,这背后是产品的迭代史——平均续航里程翻了两倍;也是规模的飞跃期——从2013年的1.8万辆到2023年的超过900万辆,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十年间翻了500多倍。
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规模剧增,“切走最大块蛋糕”的城市不停轮转——近三年,上海、西安、深圳依次“称王”。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比深圳和西安总和还要高;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险胜上海、深圳;2023年,深圳“厚积薄发”,以173万辆的产量远超西安(98.38万辆)、上海(128.68万辆)。
深圳“厚积薄发”有据可查。近三年,深圳产量增速几乎连年翻番,虽然去年的增速相比2021年174%有所下降,但也接近100%。西安2021年、2022年增速超200%,去年产量未过百万,从绝对规模上看是负增长0.3%;上海产量增速从160%、57%再到35%,逐渐回落。
作为头部玩家,2021年,深圳、上海、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占比分别为8.2%,17.2%和7.3%。2023年,三地占比分别变为18.3%,13.7%和10.4%。深圳、西安占比上升,上海占比下降,背后是主力车企的厮杀角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城市竞争其实与头部车企深度绑定。
西安产能分流,深汕全力满产
如前所述,总部在深圳的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后,顺势建了西安工厂,此后又多次扩产增项,前三期产能达90万辆。2022年西安生产101.52万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贡献99.5万辆,占比97.9%。可以说,比亚迪以一己之力助西安连续两年产量增速超200%。
去年,随着江苏、江西和安徽等比亚迪新工厂投产,部分畅销车型产能被分流,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下降。2022年,“西安产”比亚迪占当年比亚迪总销量一半多,去年则降到不足三成,随着多个新工厂投产增产,今年西安的比例还有可能降低,而深圳有可能继续高增速。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称王,推手是比亚迪、后手在深汕。除了坪山基地35万辆产能,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规划提供60万辆产能。目前一期6条产线已投产,二期实现整车下线。深圳市政府工作报道提出,推动比亚迪深汕汽车工业园尽快达产满产。
同样仰仗比亚迪,西安、深圳以及郑州、合肥、济南、长沙等玩的是“零和游戏”,上海则是上汽、特斯拉“两条腿走路”。去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128.68万辆,其中特斯拉94.7万辆,占比七成以上——从传统汽车重镇走向新能源汽车重镇,上海“底盘”最稳。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冠军城市还有变数。2025年,深圳上海西安目标分别是200万辆、150万辆、120万辆。去年产量达74万辆的合肥,2024年、2025年产量目标分别是120万辆、300万辆;柳州也瞄准“产销超3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
如若全部达产,合肥、柳州将超过深圳、广州、上海、西安等一众城市,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新王”。显而易见,目标虽然远大,但要实现并不容易——去年柳州新能源整车产量不足50万辆。而且,相比上半场“电动化”上量扩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下半场会更加注重“智能化”。
智能网联产业,沪深终极对决
工信部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指数(城市篇)》显示,一线城市占据了前四名,排位顺序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
沪京深属“爆发期城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时间早,同时得益于明显的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在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落地上已取得相当成绩,是目前智能网联领军城市。如果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产量及智能网联产业“双优”的上海和深圳,则是唯二龙头。
上海“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显示,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国内领先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体系,产业规模力争达5000亿元;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施行地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计划2025年营收2000亿元。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汽车、电子、人工智能行业。得益于消费电子时代积累,深圳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转型智能网联能力也能得到迁移。诸如腾讯、华为、比亚迪等本土企业在智能网联领域均有布局,政策优势还吸引了多家业内知名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
当然,深圳在人才、科创上相比上海有短板。两地以新能源汽车为起点驶向智能网联,行进“轨迹”不同,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及产经结构。深圳以民营经济为主,试错空间大,新产业容易萌芽;上海重资产的国企,制度创新掣肘颇多,但方向确定后容易做大做强。
衡量新能源汽车城的实力,不仅在于产量、在于产业链,更在于对未来趋势的预判跟进。相比产量竞争,智能网联才是深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终极决战。
参考资料:
深圳要争“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圳强势问鼎“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深圳发布
原创 西窗 搜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