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30种大智慧,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孙子兵法》30种大智慧,一口气读懂最高谋略!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它不仅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战略思想宝库。以下是《孙子兵法》中的30种大智慧,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
1. 战争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在宋金战争中,宋军战败,北宋国都被金兵攻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虏,受尽凌辱和虐待后悲惨地死去,老百姓也遭受重大损失,大部分人不得不南渡求活。
2. 决定胜负的五个因素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5种,称之为“五事” 即:道、天、地、将、法。在此基础之上。孙子又提出了判断胜负的7条标准.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它们合称为七计。
3.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兵者,诡道也。
孙子认为,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在此基础上,孙子还提出了所谓的“诡诈十二术”。
4. 诡诈十二术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归纳总结出了“诡诈十二术”,即十二条行诡之术,可谓军事谋略的智慧总结。
5. 计划决定胜负
夫未战而庙算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所谓“庙算”,是指:古代交战双方开战前,最高决策者首先要在庙堂举行会议,测算双方实力,谋划作战大计方略,预测战争的胜负。孙子从两方面阐述庙算:先算胜后算,多算胜少算。
6. 作战宜速战速决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孙子认为,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如果拖的很久则军队必然疲惫,挫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长期在外作战还必然导致国家财用不足。
7. 用敌国物资补充自己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萆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一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六十四斗为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来20钟;抢掠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20石。
8. 作战的最高原则是不战而胜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认为,战胜敌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不用通过战斗就使敌人完锒地屈服干自己:一种是武力强攻,以使敌人屈服干自己。孙f注重权谋,主张“以全争于天下”,他在兵法第三篇的“攻”字前特別加了一个“谋”,强调“谋攻”胜千“力攻”。
9. 以智谋取胜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0. 最基本的攻占方法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提出了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的用兵之法。
11. 作战的关键是要掌握信息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最光辉的军事思想,同时他提倡的谋略也是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之中。
12. 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13. 孙子的攻守原则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说,一定要做好防守,尽量以最小的损失获胜。
14. 势的概念以及作用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15. 军队的战术运用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大凡用兵作战,总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万物那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之水那样通流不竭。
16. 用假象迷惑敌人,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此动之,以卒待之。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判断而跟从;给予敌军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
17. 以“实”兵胜“虚”兵
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
围魏救赵,就是避实击虚的经典战例。
18. 像水一样善于变化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
谁没有固定的形状,军队也没有固定的战法。能够根据敌人而不断变化最终胜利的人,就叫“神”。所以,金木水火土,没有哪一个是永久胜利的。春夏秋冬四季,也都是不断变化相推的。
19.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20. 指挥军队的两件法宝
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
21. 四治: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勿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
22. 战术运用要灵活多变
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争,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23. 要做好备战工作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24. 将帅不知变通的五种危害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
将帅有五个致命的弱点:只知硬拼,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就有被掳的危险;刚忿急躁,就有被轻侮的危险;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险;宽仁爱民,就有被烦扰的危险。
25. 孤注一掷的力量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告诉我们,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所以才能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26. 六地:六种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类。我们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应抢先占据地势高而向阳的地方,并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与敌交战就有利。
27. 慎战思想
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因此君主、将帅都不能意气用事,应以国事为重,应以大局为重。意气用事往往是以感情代替理智,考虑不当,计划不周,其结果必败无疑。
28. 间谍的重要性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英明的领导人行动起来就想胜过别人,成功比其他人显著,就是做到“先知”。还没开打之前,就把对方摸透了,对方的行动,甚至机要会议,还没付诸行动,通过情报都知道了。
29. 五种间谍构建间谍网络
故用间有五: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生间者,反报也。
间谍的运用有五种,即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用起来,使敌人无从捉摸我用间的规律,这是使用间谍神妙莫测的方法,也正是国君克敌制胜的法宝。
30. 将帅的治军方法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孙子说,超出惯例实施奖赏,打破常规发布号令,指挥全军如同使用一个人那样方便。
由此可见,赏罚分明是孙子治军的重要内容。孙子认为,赏罚必须严明有信。赏罚有信,军纪严格是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但是,赏罚也不能滥施,在制度颁布之后,必须先晓谕于众,再有违反者,才能施以赏罚,否则,不教先诛,则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