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从卖水果到“玻璃大王”,坚持“不行贿”的企业家精神
曹德旺:从卖水果到“玻璃大王”,坚持“不行贿”的企业家精神
曹德旺,这位被誉为“玻璃大王”和中国“首善”的企业家,以其独特的创业经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商界独树一帜。他始终坚持“不行贿”的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曹德旺是老一辈闽商的突出代表,他顶着很多十分响亮的名号。比如,大家熟知的“玻璃大王”、中国“首善”等。
相比于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头衔而言,曹德旺自己最喜欢的却是一个特殊的称号,那就是“不行贿的企业家”。
在大众的眼中,商人都是重利轻别离的财迷,他们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和剩余价值,甚至不惜做一些违法的勾当,而这似乎也是一条不成文的铁律。
但曹德旺却是一个例外,坊间传言他的发迹离不开哥哥曹德淦的帮助。不过从曹德淦的从政履历上来看,1993年他才开始担任漳州市委书记,1998年官至副省长。
而曹德旺在1987年就创建福耀玻璃集团,彼时曹德淦的职务是省扶贫办兼农委副主任,就算是想帮忙也未必能帮得上。
为此,曹德旺在很多采访中,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时,都会十分坚定地称:“我从商以来,从来没给任何人送过一盒月饼,我就是以人格做事。”
但关于曹德旺的说法,很多人都抱有怀疑态度,毕竟说得再好没有做得好。
曹德旺身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代制造业企业家,以及我国民营企业家的代表之一,一直将说到做到作为人生信条。曹德旺不仅是一位具有实干精神的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既纯粹又真实的人。他从不讳言讲述年轻时苦难的生活,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宝贵财富。
在曹德旺的记忆中,他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殷实,原因是父亲曹河仁在建国之前,曾是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想拥有一个稳定的居住环境,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漕河仁决定离开动荡的上海,乘坐邮轮返回老家福建福清。
但天有不测风云,漕河仁的全部家当都放在了另外一艘运输船上,结果他抵达福清之后,才得知这艘运输船沉没的消息。
这场意外让漕河仁全家顿时陷入了一贫如洗的境遇。在曹德旺的回忆中,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无力感,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16岁时,便开始帮助父亲倒卖烟丝。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可是一个随时都会被扣上投机倒把分子帽子的行当。此后,随着严打的力度越来越大,曹德旺在做了四五年之后,不得不转行去卖水果。
做过水果生意的人,应该十分清楚其中的艰辛,曹德旺为了进购新鲜的水果,不得不每天凌晨3点起床,然后骑着自行车赶几十公里的路,去福清县城进货。
经过一番挑选和讨价还价之后,时间差不多已经到中午了。然后,一群人就地埋锅做饭,吃完之后马上骑车往回赶。
据曹德旺自述,当时一辆自行车至少要驮300余斤水果,一路上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驮到目的地。
等到将这些水果全部批发给商贩时,基本上已经下午6点多了,到家时已经八九点了。洗漱、吃饭之后马上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一趟仅能赚取2元钱的差价,但却是全家人的生活费。为此,曹德旺母亲经常一个人偷偷落泪,而这也让曹德旺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苦楚,以及人情冷暖的滋味。
为了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曹德旺先后尝试了多次创业。比如,种过白木耳、做过炊事员、修理员等。
这些看似普通的工作经历,却让曹德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变成了别人口中的“人精”,也为以后的成功埋下了一个重要伏笔。
1975年,堪称曹德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5万元存款,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笔巨资。
次年,曹德旺成为了福清一家异形玻璃厂的采购员,当时主要的推销项目就是水表玻璃。
大约做了七八年,曹德旺以过人的胆识,将这家连年亏损的小厂承包了下来。
1985年,曹德旺因为一次特殊经历,下定决心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玻璃。正是在这一年,曹德旺承包的玻璃厂开始转型,两年后成立了福耀玻璃集团。
曹德旺在不惑之年,终于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的打拼之后,福耀玻璃已经誉满全球。而曹德旺也成为了华人首位“安永企业家奖”获得者,该奖项素有企业界奥斯卡之称。
据媒体报道,曹德旺积累了数百亿身家之后,从1983年至今,已经连续捐款160亿人民币,但他却说这些都是“小善”,根本不值一提。
2022年,为了弥补自己没上过大学的遗憾,以及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在曹德旺力主之下,福耀科技大学拔地而起,而这才是一个企业家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