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的主要政策支持有哪些?
中国低空经济的主要政策支持有哪些?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的规划到地方的具体部署,从法律法规的完善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系列政策举措正在推动低空经济向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低空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国家层面政策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为低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方案明确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将基本建立;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法律法规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无人机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的法治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地方政府政策
多个省份已针对政府工作报告对发展低空经济作出部署,提出创新城市空运、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应用场景,加快建设低空无人感知产业体系。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并发布相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产业支持
地方政府政策主要涉及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低空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应用场景拓展、安防反制能力建设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试点城市
国家空管委在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启动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全国范围内的低空经济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政府加速推进通航机场、起降场地、新型起降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划设适飞空域,建设飞行服务设施和无人机监管平台。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产业基金
地方政府纷纷成立产业基金,无人机企业成为投资热点,促进产业发展。资本的注入,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应用场景开发
地方政府不断开发生产作业、公共服务、低空运输、低空消费等应用场景,低空飞行活动日益活跃。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这些政策和措施体现了中国对低空经济的重视,旨在推动低空经济的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并探索低空经济的新模式和应用场景。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实施,预计中国低空经济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