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县:做实“三篇文章”书写“三农答卷”
疏勒县:做实“三篇文章”书写“三农答卷”
近年来,新疆疏勒县塔孜洪乡以“农业增效、产业增强、农民增收”为中心主题,通过做好延产业、强科技、稳就业“三篇文章”,推动“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链”聚势,厚植产业发展新动能
塔孜洪乡始终坚持在谋划产业链发展、打造产业链生态、深化链式融合、推进链式服务上下足功夫,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基础、提供支撑。
建全“组织链”。牢固树立全产业链发展思维,坚持前延后链建立“链长”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链长”挂帅、龙头企业“链主”引领、辖区群众“链农”联动的“三链”工作体系,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落实政策、梳理化解风险隐患。
完善“加工链”。加快补齐精深加工短板,延长“鲁疆情”食用菌精深加工链条,生产菌菇酱、香菇脆等高附加值休闲食品。引进金优粮油小麦面粉加工企业,探索加工挂面、烘焙等产品,提升小麦附加值。大力发展初加工家庭作坊,鼓励酸奶厂做大做强,生产满足大众需求的多种口味及奶酪等乳制品,促进畜牧产业良好发展。
做优“服务链”。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区,打造科普研学、休闲观光、特色采摘等“农文旅体”一体化发展,推动一产向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前沿,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国家级“疏勒印象垂钓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农家乐、民俗等旅游项目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厕所、停车场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开发文创产品、特色演绎等“土特”产品,让游客能够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带得走,全力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短板。
坚持以“技”聚力,探索创新发展新路径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之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只需。塔孜洪乡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改优农产品品种,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科技力”。去年“鲁疆情”食用菌成功申请14项实用性专利、2项发明专利,郭牌西瓜新增8项专利,进一步提升科技赋能成果。积极推进中国蔬菜协会南疆分会、中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疏勒分中心建设,为疏勒蔬菜提供全过程服务,做到蔬菜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提升疏勒农产品品质。
提高“创新力”。聚焦让“少数人种地,更多解放劳动力”等问题,探索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结合起来深入分析,以村集体专业经营合作社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小农户为基础,分业态通过土地、生产资料等附加入股的方式分享收益,提升规模化、机械化种植能力,实现村集体、群众“双增收”。
壮大“发展力”。持续推进2.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项目,着力扩面积、优结构、攻单产、提产能,力争粮食单产由原来每亩45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以上。探索多元化品种种植,引进郭牌大中小新型西甜瓜品种、贝贝南瓜、人参果、“疆鲜”南美对虾等高附加值农产品试验种养植,嫁接改优核桃品种,运用科学创新技术助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坚持以“业”聚材,擘画就业增收新局面
塔孜洪乡始终坚持将群众就业增收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务实推进,助力各族群众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一个都不能少”。
精准“稳就业”。坚持抓就业就是抓发展,抓就业就是抓稳定,抓就业就是促民生,采取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入户摸底等方式,全面梳理就业人员底数,精准分析劳动力就业结构及现状,建立动态监测库,根据群众实用技能匹配就业岗位,做到分类别服务、周研判分析、月评估工资,力争2024年工资性收入占比达到70%以上,人均纯收入增长19%以上。
提质“促就业”。把提升就业技能作为促进就业的关键举措,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合理设置AB岗及培训内容,着力提升农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借助三大龙头企业和山东省“土专家”的平台优势,帮带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多途径提升群众就业渠道。
扩面“保就业”。积极与上级人社部门沟通,发布就业岗位信息,组建乡级就业专班赴周边县市、园区主动对接就业岗位,有组织外出就业。依托辖区优势企业吸纳弱劳动力或因家庭种养殖无法外出人员就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扶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殖、家庭式手工作坊,引导群众自主创业。通过工资性收入监测就业质量高低,以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