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36%,融担费比利息还高,省呗借款"不省心"
贷款利率36%,融担费比利息还高,省呗借款"不省心"
近日,有消费者向媒体反馈,在省呗借款平台遭遇"不省心"的借贷体验。不仅实际贷款利率高达36%,远超平台宣传的低息水平,而且在贷款过程中还面临信息授权隐患、高额融担费、会员特权诱导等问题。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和专家分析,揭示助贷平台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
消费者遭遇:高利率与高额融担费
王瑶(化名)是一名刚毕业不久的"00后",在一线城市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她向媒体反映,自己在省呗App尝试贷款时,发现实际贷款利率高达36%,远高于平台宣传的低息水平。
据王瑶所述,她在省呗App申请贷款115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需还款1155.3元,总还款额达13863.63元。其中,除了11500元本金外,总利息约250.67元,而总融担费却高达2112.96元,比利息还要高出近8倍。
行业专家观点:利率水平与合规性分析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作为助贷平台,虽然部分客群下沉导致利率较高,但一般最高也在36%以内,有的甚至控制在24%以内。从省呗平台36%的利率水平来看,已处于行业内的偏高水平。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36%的年利率已超出贷款行业一般定价范畴,加大了金融消费者的利率负担,也不符合当前行业整体降息趋势。
调查实测:预约借款与信息授权隐患
北京商报记者对省呗产品进行了亲测,结果显示申请通过的贷款利率为24%。以借款11500元分12期还款为例,每月需还款1087.43元,总还款额13049.22元,其中总利息761.13元,总融担费用788.09元。
在贷款过程中,省呗平台设置的"预约借款"功能引发关注。用户若想实现预约借款,需要提前勾选多家贷款机构的借款合同和个人信息授权,包括《个人借款合同》《个人委托担保合同》及相关合同协议等。此外,还需授权多家融担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农商行、小贷公司等机构进行个人征信查询。
法律专家解读:信息授权与隐私保护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表示,网贷融担费用高主要是因为一般借款人没有抵押物,平台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平台在借款合同中明确告知借款人相关费用构成,并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且融担费用与平台风险比例承担合理,则该笔费用的收取一般没有问题。但如果过高的话,可能被视为变相收取的利息。
对于省呗平台的预约借款功能,李亚认为,虽然用户自行点击相关合同协议同意匹配其他资金方进行放款,但由于用户签订时处于弱势地位,可能并非是其真实意思表示。因此,在签订之前对隐私信息条款的约定一定要给予高度关注,如有不利,用户还是需要与平台或联系人沟通或者放弃在该平台的贷款,最大可能地避免隐私信息的泄漏。
平台操作:会员特权与风险监测争议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省呗平台在贷款过程中多次向用户弹窗会员权益,并推荐风险监测服务。开通会员权益需支付199元,宣称开通包回本,权益包括优先审核特权、放款加速特权、优先提额特权、每月减息以及生活特权等。风险监测则主要提供个人报告,其中包括黑名单检测、风险测评、失信信息、查个人风险、消费行为分析及财富估值等,查看需要支付39.9元。
李亚认为,弹窗广告也是平台定向赚取收益的方式,但如果是平台强制要求贷款之前需要进行用户单独付费成为会员或者进行风险监测,那用户就需要在此处就对这个平台保持警惕了。
监管建议:加强助贷机构管理
针对此类行业乱象,苏筱芮建议,后续或可进一步强化贷款外包/助贷机构的管理,通过备案、评级等方式,将长期违规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害群之马清理出市场。
李亚则指出,相关部门已经在逐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消费者自身也应当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尽可能在银行或者备案登记的正规贷款机构办理贷款业务;平台贷款业务也要更注重合规化,注重用户信息保护,提高金融业务的合规性;相关监管部门对此类平台开展贷款业务的行为,也要予以高度关注和严格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在信息透明上实施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