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晏子的三次交锋:从相遇到决裂的历史故事
孔子与晏子的三次交锋:从相遇到决裂的历史故事
孔子与晏子,两位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位是身高近两米的巨人,一位是不足一米五的侏儒。他们之间虽然有二十多岁的年龄差,但都曾在齐鲁两国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第一次相遇:齐景公访鲁
公元前521年,身为齐国丞相的晏子陪同齐景公访问鲁国,孔子作为鲁昭公的重臣出席了这次元首会面。期间,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国小处辟”的秦穆公能够称霸的原因,孔子的回答是“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晏子应该认可孔子的说法,否则善辩的他不会放过这一向外国君臣展示口才的机会。
孔子入齐:晏子的四不可
五年后,鲁国大乱,孔子被迫到齐国去当了晏子的家臣,期待以此作为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齐景公对孔子仍然保持着先前的兴趣,曾经两次向他问政。第一次孔子说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番话,第二次孔子提出了“政在节财”的理论,齐景公听了都非常高兴,就打算给孔子以封赏,这时,晏子说话了。
晏子一口气指出了孔子的四个“不可”:
- “滑稽而不可规法”
- “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
- “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
- “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晏子还着重批评了孔子的“礼”,他说如果这样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花上一年的时间也学不完孔子所提倡的礼乐,学上一辈子也搞不清楚其中的那些所谓学问。用这一套理论来改造齐国的习俗,引导齐国的百姓,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最后,齐景公认可了晏子的说法,就对孔子只是以厚礼相待而不加以册封,会见孔子时只表示尊敬而不向他请教,孔子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又一次碰了壁,只好找合适的机会返回了鲁国。
最后一次交锋:充满火药味的对话
这次见面时间应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五十出头,到了知天命之年,而晏子已经年近耄耋,垂垂老矣。会面的地点是在齐国王宫的大殿之上。
当时,孔子是作为鲁国大使光临齐国的,而晏子则担任着要职,而且取得了煌煌政绩,所以这次来齐国与上次来齐国避难不可同日而语。齐景公对此更加信服,结果孔子的一句“犯上作乱者罪当诛”就让“为戏而前”的“优倡”被“有司加法”而“手足异处”了。
我们不能妄自揣测圣人之心,断定孔子此举有针对晏子(别忘了晏子也是个侏儒)的意思,但晏子确实在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不知是自然死亡,还是被孔子气死的。
孔子对晏子的评价
晏子死后,孔子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说:“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还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之“平”是晏子的谥号)
孔子虽然整体上高度评价了晏子,但在评论晏子的某些具体行政作为时却毫不留情。
话说晏子有一年冬天经过一条河,发现老百姓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赤脚涉水过河,于是用自己的车将等待过河的老百姓一一载了过去。老百姓对晏子这种爱民如子的做法自是感激涕零,并且口口相传、大为赞颂,晏子在齐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
第二年,晏子又经过那条河,过河的情景一如一年之前,晏子的作为和老百姓的反应也一如一年之前。不同时间同一个行为却为晏子赚得了成倍增长的拥护和爱戴。
这时,孔子站出来发表评论了,他指出晏子第一次的行为是可贵的,第二次就是沽名钓誉、愚弄百姓了。因为孔子认为,作为齐国的宰相,一年之后晏子应该已经在那条河上修好了一座桥,让老百姓可以平安通过,并且再也不去想是谁的恩德,而晏子的这种重复的行为不过是妇人之仁,小恩小惠,对广大老百姓的生活于事无补,只是为他自己赢得了作为宰相本该获得的名利。
孔子是个圣人,晏子是位名相,可是这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却总是不那么融洽,这大概只能用那句话来解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