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Neurology: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Neurology: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ooksci.cn/article/158441.htm

近日,Neurology期刊报道了一例罕见的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病例。该病例涉及一名50岁男性HIV感染患者,因持续头痛和呕吐7天就诊,MRI显示多发均匀的薄壁囊性病变。患者接受了为期一年的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初期联合使用类固醇,最终症状和影像学异常均得到缓解。

病例报告

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持续7天的头痛和呕吐症状入院就诊。患者有HIV感染病史,但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神经系统检查显示患者意识清醒,但存在颈部僵硬和克尼格征阳性。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为10.5×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80%,淋巴细胞占15%。脑脊液检查显示压力为250 mmH2O,白细胞计数为100×10^6/L,其中单核细胞占80%,多核细胞占20%,蛋白质含量为1.2 g/L,葡萄糖含量为1.5 mmol/L。

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显示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和脑干周围存在多发均匀的薄壁囊性病变,直径为3-5 mm,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序列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后囊壁无强化。这些影像学特征与神经囊虫病的典型表现相符。

治疗过程

患者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立即开始接受阿苯达唑(15 mg/kg/d)和吡喹酮(10 mg/kg/d)联合治疗。由于患者存在颅内高压症状,初期还联合使用了类固醇(甲泼尼龙40 mg/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头痛和呕吐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降至50×10^6/L,蛋白质含量降至0.8 g/L,葡萄糖含量升至3.0 mmol/L。头颅MRI复查显示囊性病变较前缩小,部分已消失。患者继续接受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类固醇逐渐减量至停用。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头颅MRI显示囊性病变已完全消失。

讨论

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引起。该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发热、颈项强直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MRI可显示典型的囊性病变特征。治疗上,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是首选药物,但治疗初期可能引发颅内高压和临床恶化,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病例报告详细描述了一例HIV感染患者并发蛛网膜下腔神经囊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强调了该病在治疗初期可能引发的颅内高压和临床恶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