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唯分数”论?高考综合评价招生仍处于试点阶段
如何破除“唯分数”论?高考综合评价招生仍处于试点阶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唯分数”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新高考改革推行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一考定终身”模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包括他们的思想品德、艺术素养、体育能力、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然而,“综合评价”的推广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一些难题和挑战。
综合评价体系的提出背景与设计理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关部门落实中央精神,探索怎么能够综合评价学生的真实素养能力,高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当时是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的录取依据。经调研讨论准备,到了 2014年,浙江和上海实施新高考后,一些重点大学就开展了综合评价考试试点,它是一种新的招生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成绩三者综合为一体,构建一个相对来说更准确的一个评价方式 。
综合评价体系的实施现状与挑战
综合评价是规定死的,但它并不是说有绝对的不同,做的比较好的是上海,大概现在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录取是搞综合评价,不唯分数了。其次是浙江,搞了一个三位一体,和综合评价有点类似,但浙江的三位一体,我更愿意叫多元评价。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目前还处在试点阶段,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内推广。它主要是两种方式,第一,实施途径在部分省市,第二,实施途径在学校,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方科大、中科院大学等他们面向全国进行综合评价招生考试。
如何平衡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评价
这个实际上不知道怎么平衡,这是个理念差异,改革的文件要点是依据参考,两种考试性质分数是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是参考。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实际是有底线要求的,这个底线要求就是确保公平公正,去年年底,国务院对全国人大的十年综合改革的总结报告里,谈到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并不是很理想,其中谈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去推行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的量化与公平性
首先笔试一定是客观的,其次面试,招生的时候有一个类似委员会,这里面学校的纪委书记都是直接要参加,全程有监控录音录像,并且一般都是集体面试不是一个人面试,集体面试完之后的打分,是现场随机抽中的老师来打,所以从管理流程上还是很严密的。
我们的教育整体上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事情越复杂,越难定量。
推行综合评价体系的教育资源支持
理论上综合素质评价本身不需要额外的资源。微观的讲坚持新课改新课标,按这个推进就可以,就应该能满足综合评价体系的推进。
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一定需要资源的支持,这个资源的支持并不是说要支持到某个学校或者某个学生,整体上讲,其实我们关心的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机会的公平,二是教育过程的公平,三是教育评价的公平。我们相对能够让教育资源均衡一些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们提供更多有选择的机会,对于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地方多倾斜一些,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非常重要。
对家长和学生的建议
避免应试化的核心是不要功利化的去应对,本质上应试教育就是功利化追求,不是说看分数就错了,而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是功利化的应对,如果搞综合评价,然后还是功利化的应对,那都是负担。还有就是家长不合理的预期或者定位,这个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受到各种影响。
未来高考改革的预见与规划
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很多家长造成内卷的原因,通常就是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事实上是很多家长幻想着抢跑,是家长想抢跑的。如果说对未来的预期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制度会有所变化,目前的考试阶段太多了,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等,未来可能会有一些改变,减少升学考试次数,减轻家长和学生的内卷。
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人生最后胜出靠的是你的长处不是靠你的短处,我经常鼓励说,尽量让孩子新高考之后走班选课,尽量引导孩子学理科,因为最理想的是文理不分科,但实现不了的话,就尽量引导孩子学理科,于国于家于己都是最有利的,但是如果你的数学物理很差,就别为难自己了。
整理:陈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