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杰出典范
平遥古城:保存完整的汉民族城市杰出典范
平遥古城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完整的平遥古城建筑群包括古城墙、街道、小巷、店铺、民居及寺庙等,其中人称“平遥有三宝”的三宝即是指其中的古城墙、县城西南六公里处的双林寺和县城东北十二公里处的镇国寺。
古城墙的修筑最初是用作防御,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公元1370年,明朝皇帝朱元璋在位期间,平遥古城得以扩建,重新修建了高大的防御城墙,城内布局也有了很大变动,反映了汉式建筑严格的规划原则。14世纪晚期修建的城墙长约六公里,是当时对于这一级别城市规定的标准长度。沿城墙建有六座城楼、七十二座敌楼。16世纪成为中国北方主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繁华日盛。19世纪后半期,平遥的银行业已经统领中国的金融业。
城内的街道呈十字形布局,沿街而建的商铺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商铺的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古色古香的彩雕;铺面后的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气息,有效保留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出平遥古城北门即镇国寺,寺内建于五代时期的万佛殿,目前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彩塑不但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而且是研究中国早期彩塑艺术及建筑结构的重要参考。此外还有年代较近的寺庙,包括19世纪建成的城隍庙、吉祥寺、关帝庙等。
平遥县衙建筑群包括一些建于14至19世纪的建筑,其中的两层木楼为当时古城内最高的建筑。1688年,此楼进行了重建,并保存至今。
由于几个世纪的贸易及票号的繁荣,平遥古城内修建了很多品质上乘、工艺考究的民居,这些民居在严格遵循汉族封建传统及等级制度的同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四合院大体可分为传统的屋顶铺瓦的单层砖木建筑、带有走廊及突出前檐的砖碹窑洞、在窑洞之上加盖一层木结构建筑的两层建筑这三大类。现存的民居见证着平遥古城近百年的经济繁荣。
平遥古城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对研究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军事防御、宗教信仰、传统思想、传统伦理、民居格局等有很高的价值。1997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上,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原文来自《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