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汤汤运河水 两岸皆人家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汤汤运河水 两岸皆人家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十年呵护,古运新生。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作为“你好,中国大运河”媒体智库联盟成员,燕赵都市报与运河沿线七省市的9家都市类媒体联合推出《运河人家》特别报道,记者走运河、访人家,倾听他们讲述运河新生故事。
千里通波,舟楫如梭。自古以来,绵长的中国大运河流经之地,往往人口稠密、繁华富庶。汤汤运河水,两岸皆人家。千年流淌的运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人们选择依河而居,在岁月长河中见证着它驰而不息,融入百姓生活、融入民生改善的点点滴滴。
我家门前流淌着一条“幸福河”
石拱桥、青石板、小桥流水、乌篷船……大运河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写下了流转千年的“诗行”。除了磅礴的恢弘气势,更有小桥流水的浅吟低唱。与枕河人家相伴相随的烟火日常,更是编织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致富头雁助千年古村奔向新生
北京通州区沙古堆村段大运河被称为北运河,这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流淌千年的北运河在沙古堆村拐了一道弯,当年漕船从此经过时,顺着弯弯的河道,在村北、东、南,绕行半个圆,便有了依依不舍“三望沙古堆”之说。
80后曹艳红是土生土长的沙古堆村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感召下,2019年,在CBD挣高薪的曹艳红毅然辞职返乡创业,以运河文化为核心从点滴做起,开农场、办名宿、搞电商……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为了探索广阔乡村的更多可能,曹艳红更是结合北京环球影城开园、京杭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等契机,探索出采摘、美食、住宿等产业链式旅游服务,带着这个运河边的千年古村以运河为纽带,富民强村,联通世界。美丽乡村绽放着满满的新活力。
老曲儿奏响运河新音
京杭大运河由南往北流经天津静海区后,进入西青区的辛口镇和杨柳青镇。近两年东寓法鼓被评为西青区的非遗项目,这种源自漕运文化的音乐形式,让一代又一代的杨柳青人,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运河畔独特的文化记忆。
90后的陈晨是土生土长天津杨柳青镇人,东寓法鼓第九代传承人暨东寓法鼓音乐老会第九任会长。说起东寓法鼓近年来的发展,陈晨颇有感慨。除了运河人家的庆典和老街节庆之外,其他地方也会邀请陈晨等前往表演。大运河申遗为沿岸的文化带来了勃勃生机。乘着西青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机,东寓法鼓音乐作为地方特色演出,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使得民间音乐项目得到更好传承,成为文旅融合创新尝试。
运河之畔佳音袅袅,传颂着东寓法鼓269年的传承故事,也记录着运河人家平凡又闪光的日子。
光影下的美丽“蝶变”
在沧州市百狮园的南川古渡,一艘游船穿桥而过,荡漾起层层碧波……
“50后”的王少华是地地道道的沧州人。40多年里,王少华坚持用光影定格大运河沧州段的变化,走运河、拍运河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他热爱家乡的特殊表白方式。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在王少华拍摄的上万张运河相片中,大运河沧州段每年都在发生变化。
中国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沧州着手筹备一系列与大运河有关的诗歌、画册,王少华作为沧州摄影界的代表人物,承担起了拍摄大运河的任务。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王少华激动得一夜未眠。退休后,王少华仍坚持背着十几斤重的相机包到运河边拍摄。堤顶路修通了,沿线景点增加了,新的鸟儿来安家了……王少华总觉得,自己按快门的速度,就要赶不上大运河的变化了。
运河船里有个“两室一厅”
默默流淌了2500余年,大运河总是一派繁忙。在山东济宁,就有近7000艘船只常年穿梭于运河之上,他们是水上运输的主力军,更是运河之变的见证者。
作为运河之上的“跑船人”,段义超和刘立侠夫妇一年中有300多天生活在船上。从捕鱼慢慢转变成航运,这些年开的船一艘比一艘大,船上的条件也一次比一次好,船上也建起了“两室一厅”,各类电器都非常齐全。
这些年,不少地方都对运河河道进行了升级,水面宽了也深了,通行效率大大提升。大运河的生态之变更是点亮了沿河风光,古老水道绽放着满满的新活力。这样的变化,让段义超和刘立侠夫妇有了更带劲的生活奔头。在夫妇俩看来,每艘船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每次航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
我与大河共徜徉
郑州北四环,索须河畔静水流淌,河草与绿树覆盖着古老的大运河。面对此情此景,王俊难免心潮澎湃。作为郑州古荥人,王俊从小在运河畔长大。
身为郑州博物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分馆文保工作人员,大运河郑州段的探索发掘工作让王俊对古老的大运河有了重新认识。她亲眼见证,在国家、省市文物单位的推动下,标准化大运河监测室、档案室紧张有序地建立。在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日子里,索须河畔的水工遗址、惠济桥头的附属遗存迎来了越来越多的访客。王俊也多了一项讲解员的工作。
学习大运河,宣传大运河,保护大运河……对于王俊来说,大运河是历史、是工作,亦是生活。
大运龙舟再现“帝王下扬州”
扬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被视为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都金银细工传承人方学斌自小就生活在扬州市江都区,儿时耍玩最多的就是溜进停在岸边的运河船只,船夫三言两语里描绘出的外面世界,给方学斌内心埋下了“乘船顺河看世界”的种子。
2014 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方学斌决定制作一艘隋唐风格的龙舟。2015年,这艘《大运之舟》乘风破浪,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金奖,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都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也越来越被更多人看见。
两代餐饮人六十载的运河情
运河人家依水而居,南来北往、东成西就的美食也在这里汇聚交融。运河上货船的引擎声,仿佛就是历史长河的悠远回响。
周飞一家从爷爷奶奶开始,三代工作、生活在运河边。5岁那年,周飞的父母在运河边开了一家杭帮菜小饭馆,父亲忙着张罗往来宾客,母亲扎在厨房忙到深夜。在运河边这方天地里,周飞目睹了父辈们的辛劳奋斗,也承载了她的童年快乐和创业初心。
2006年,小河直街经历了改造和重生,周飞的“新家”还是选择依河而立。3年前父亲“退休”了,周飞接过“接力棒”,她打造的“吉时”小店,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为餐馆注入了新的理念和生命力。就像如今的运河边,焕然一新但又是原汁原味的转身。
作为发展之河、民生之河,大运河在浓浓的“烟火气”中孕育了无数灿若星河、蕴含深厚思想精华的文化遗产。河牵着村绕着城,人挨着河,在时光流转中,人与河的故事,一直在继续……
(综合自钱江晚报、郑州晚报、扬子晚报、郑州晚报、齐鲁晚报、每日新报、北京晚报、燕赵都市报等 编辑:闫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