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他有着11个国家院士身份,为祖国隐姓埋名20多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他有着11个国家院士身份,为祖国隐姓埋名20多年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58950

在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他有着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院士身份,为祖国他甘愿隐姓埋名二十多年,无怨无悔。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

1957年,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 基础研究工作。仅四年时间,周光召就已硕果累累,两次获得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科研奖金。


周光召(二排右2)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学术讨论会

他推导出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等重要理论,大大推动了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他也因此被世界公认为是学界重要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而这时,面对祖国人民头顶,日益密布的核阴云,面对西方超级大国,步步急逼的核讹诈,周光召的心里十分清楚,掌握核技术对于新中国来说,是多么重要和紧迫。他坚定地认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在这时回国奉献,比任何的个人奖项、荣誉都重要。

周光召对身边挽留他回国的人说,“科学是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1961年初,周光召毅然登上回国的列车,进入我国二机部第九研究院,担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从事“两弹”研究中核理论的研究工作。他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周光召在九所的工作照

当时唯一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是苏联一份口授的极其简要的记录。由于这份资料上的数据有个别错误,在当时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周光召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做了一个“最大功”计算,反证了苏联资料的错误,以一己之力结束了这场争论,为后来的原子能研究扫平了障碍。

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前夜,一份急电从罗布泊发到北京,电文称突然发现一种材料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周光召所在的理论小组连夜组织运算,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上来,“不成功的几率,大概小于千分之一”。当日下午三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试验成功。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周光召同样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事后,有人称赞周光召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他笑着说了这么一段被后人广为传颂的话,“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20世纪70年代,周光召和导师彭桓武。作为周光召的同事和挚友,几十年来,李德元一直对周光召的爱国情怀心怀敬意。他在采访是这样说道,“周光召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事实证明是这样的,据有的物理学界的人跟我说,他这项工作再做下去,可得诺贝尔奖,但是他这些都不要了,他要回来搞核武器,隐姓埋名几十年”。

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必须要有伟大的科学家和重大的发明,来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和自信心。周光召用他的一生和横溢的才华,为我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铸就了国防事业的坚强基石,使中国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尽管已是鲐背之年,但是周老仍然像夜空中最闪耀的明星,为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散发着光和热。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