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结构之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结构之美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美学价值闻名于世。从台基到屋顶,每一部分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三大组成部分:台基、柱框与墙体、屋顶,以及它们之间的巧妙关系。
台基
台基是宫殿建筑的基础部分,其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根据《礼记》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医生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达8米,是现存宫殿建筑中台基最高的地方。
台基所用材料也体现了建筑等级的差异,石质台基为上,砖质台基为下。台基的装饰非常丰富,以须弥座的形式为最高等级。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图案和装饰等级同样受到严格的等级限制。
柱框和墙体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体,梁柱结构贯穿始终。在木结构的主体中,梁柱是最重要的,而墙体则起着分隔室内外的作用。中国有一句谚语叫做“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说明了墙体在建筑中的辅助地位。
木结构梁架有三种基本形式:吊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古建筑的木结构俗称骨架或木骨。其中,“侧脚”和“生起”是两个重要的概念。“侧脚”是指立柱向内微微倾斜,“生起”则是指平额向角微翘曲。这些设计不仅增加了框架的稳定性,还使得屋顶的荷载通过侧脚和生起产生向心的水平分力,将柱子和阑尾的榫卯挤压紧密。
明朝的宫殿里经常使用扇子,每个扇子的侧面和抹头之间钉着铜叶,增添了金碧辉煌的氛围。为了挂窗帘,房子中间除了两扇扇子外,还安装了窗帘架,其次是门槛墙和门槛窗。
墙上还有支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之一。支架相当于载重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顶的荷载传递到柱上。斗拱的种类繁多,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九层)全塔使用的斗拱就有60多种,太和殿的斗拱也有很多种,如金斗拱、角斗拱、柱头斗拱、平身科斗拱、品字科斗拱等。
屋顶
梁架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屋顶形式。屋顶的基本形式包括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其中攒尖顶又有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多种形式。屋顶是三个部分中变化最大、最独特的一部分。
《周礼·考工记》云:“欲尊则抑,欲抑则扬,欲抑则抑,欲扬则扬,欲抑则抑,欲扬则扬,欲抑则抑,欲扬则扬。”这是屋顶排水流速快而远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形成了翼角的曲线美。
屋檐的突出使屋顶具有纳光和遮阳的功能。北京的太阳高度角,夏天是76°,冬季为27°。设计时采用了“柱高一丈,出檐三尺”的尺度,或者采用柱高1/3的惯用做法,将屋顶脊步做成42°陡坡,飞檐做成19°20ˊ缓坡形成圆形曲线,正好让北房在冬至前后阳光明媚,夏至前后屋檐遮荫。此外,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导热系数低,使房间冬暖夏凉。
宫殿建筑的屋顶主要采用琉璃瓦,颜色包括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色屋顶则是各种剪边形式,如储存经典的文渊亭用黑色琉璃瓦绿色剪边,皇家花园的浮碧亭用绿色琉璃瓦黄色剪边,体现了高贵富丽的皇家风格。
台基、柱框与墙体与屋顶的关系
台基是房子的基础,需要坚实稳定。立面呈现直线,四平八稳,没有浮躁轻浮的感觉。前三殿的三个楼层自下而上逐层缩进,既没有刚性感,又实现了稳中求变的艺术效果。
柱框部分应支撑沉重的屋顶,屋顶的重力通过垂直的柱传递到平坦的基础上,这就是所谓的“木屋顶女儿”。柱框架与屋顶之间的雀替、支架产生的曲线和椽头形成的圆点过渡形成了三层连续的圆形曲线。以门外连接屋檐的东西阳台房间为例,无论从远处还是近处看,雀替形成的曲线美都是普通建筑无法比拟的。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多为曲线,厚重的屋顶显得轻盈舒展。平坦的底座、直立的柱框和曲线的屋顶构成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美。
台基、柱框、墙体、屋顶三部分非常重要。了解了这三部分的关键点和变化关系,我们掌握了宫殿建筑最基本的元素,这也是了解古代建筑的一种方式。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