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十五题》:这是我见过讲佛教最深入浅出的书
《佛教十五题》:这是我见过讲佛教最深入浅出的书
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思想、艺术成就和文化影响深远而广泛。季羡林先生的《佛教十五题》一书,从文字语言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佛教,揭示了佛教文化源流及历史真相。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及其学术价值。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传承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其中,佛教在哲学思想层面、艺术领域、文学领域、民俗文化方面均有深远影响。
以山西隰县小西天雕塑为蓝本的《黑神话:悟空》游戏画面
比如白居易在《花非花》中写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既有对人生如梦如幻的感慨,也体现了佛教无常观的影子。还有宋明理学、阳明心学,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造像,蓝田县水陆庵、隰县小西天的佛像雕塑,敦煌莫高窟的绝世壁画,四大名著的《西游记》都是佛教影响下的中国文化艺术瑰宝。
因为佛教是舶来文化,经过在中国长期流传,与本土文化交融,发展出许多新的教义和宗派,但也因此对佛教本来的面目产生许多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针对这些问题,季羡林先生(1911-2009)从文字语言学的角度对佛教展开研究,深入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佛教文化源流以及历史真相。
《佛教十五题》是季羡林先生佛教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于不同时间,中华书局于2007年1月将这十五个重要问题编纂成册出版,形成本书。本书以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发展、传播,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后再倒流回印度为线索,全面准确地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目。
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德国留学开始,终生都在研究佛教。但与南怀瑾(1918-2012,著名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等国学大师不同,季羡林先生不是讲解佛学,而是研究佛教。从本书的代序《我和佛教研究》(1986年6月)中可以看到先生研究的佛教的态度和缘由。
首先,先生研究佛教并非要信仰宗教,因为对任何宗教的研究,都能发现其人造的过程和漏洞百出、自相矛盾的地方,越是研究的透彻,信仰自然越淡薄。
其次,先生认为佛教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被简单化、片面化处理,甚至出现许多谩骂声音,但佛教其实是有辩证思想的(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最初就来源于佛教),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再下定论。
最后,先生与冯定(1902—1983,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探讨认为,即便国家、阶级消亡,宗教也不会消亡,宗教会随社会和生产力发展改造自己。研究佛教文化源流,就相当于弄清自己的家底,这其中不仅包括汉文化,也包括藏族、蒙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本书包含佛教的十五个问题
本书包含佛教的十五个问题,分别是:(1)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2)论释迦牟尼、(3)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4)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5)浮屠与佛、(6)再谈“浮屠”与“佛”、(7)法显、(8)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9)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10)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11)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12)关于玄奘、(13)关于《大唐西域记》、(14)佛教对中国儒道两家的影响、(15)佛教的倒流等内容。
这些复杂的问题看似专业性极强,但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却极为平易近人,其论述逻辑清晰明了、丝丝入扣、深入浅出,即便是普通读者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其中,关于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与堂弟提婆达多的斗争以及玄奘和唐太宗的故事,还有佛教教义的发展和宗派的形成等内容都特别吸引人,也非常涨知识,下面举例一二。
佛教起源
佛陀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的基础是苦,苦的根源是无明(不了解,不认识)。四圣谛:苦、集、灭、道,也以苦为中心。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为了从苦中解脱而修行的方法。总之,他认为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他也相信业报,相信轮回。他的最高目标就是铲除无明,了解或认识存在的因果关系,从而跳出轮回,达到涅槃。
这一些想法都涂着浓厚的悲观主义的色彩。有的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宗教不是悲观主义的;但是,像佛教这样彻底的悲观,还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第一题《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P8
本书中的第一题“关于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就很有意思,既然佛教是彻底的悲观主义,但是这样的悲观主义是从哪里来的呢?
按理说,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太子,是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的,如果没有痛苦又怎么会有宗教需要,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一定也遭受了一些痛苦,至少是精神上的。
有些人就会说了,释迦牟尼是因为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感悟于生老病死才出家的,但这个故事在最原始的佛典里是没有的,因此,这很可能是后来的和尚们无法解释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而编造的。
季先生研究认为,当时印度的社会充斥着种姓矛盾和阶级矛盾,释迦牟尼出家最合理的解释是民族压迫。
印度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差别,它的四姓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佛教再三强调它不重视种姓差别,一入佛教就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
在佛教的经典里,四姓的顺序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既然释迦族认为自己是刹帝利,那自然就必须为刹帝利辩护。
它基本上是无区别地对待一切种姓的,它不像婆罗门那样排斥异己,不把社会分割得七零八碎。它反对婆罗门杀牲祭祀,投合了农民的愿望。佛教徒虽然不从事体力劳动,靠布施为生,但是他们不许占有任何财物,房子、牛羊、土地等都不许占有,不许做生意,不许触摸金银,因此同人民的矛盾不大。佛教主张使用人民大众的语言,这就比婆罗门使用梵文大大地有利于接近人民、宣传教义。它反对苦行,在这一点上,又比其他沙门教派占了上风。由于这一些原因,它在印度由小而大,终于成了大王朝的国教。输出印度以后,由于它无区别地对待一切民族,因而在一些亚洲国家流行起来,一直流行到今天。
——第一题《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P12
佛教虽说不重视种姓,但也不是真的对所有种姓完全一视同仁。想想看,如果佛教真的对所有种姓一视同仁,那么因强调众生平等而反对婆罗门,不就等于违背了自己的宗旨吗?
佛教的“路线斗争”问题
类似佛教起源这样有趣的例子在本书中还有很多,比如本书第四题的提婆达多问题,季羡林先生管这个叫做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
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但两人在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上存在严重分歧,佛典里都说提婆达多是个天生的坏人,多次试图破坏释迦牟尼的修行和佛教的传播,但最终失败并堕入地狱。
提婆达多派显然在佛教发展史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与释迦牟尼的正统力量相对立。如果说释迦牟尼派是佛教发展的主潮的话,那么提婆达多派就是一股潜流。
——第四题《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遗忘了的“路线斗争”》P81
但是,提婆达多究竟是何种样人?为什么他要“破僧”?他与佛祖斗争的意义又何在呢?
佛典里关于提婆达多的描述多如牛毛,其中唐义净所译《破僧事》对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产生过程有极为详细的描述,内容上以突出佛祖的神通和提婆达多的卑劣为主。
关于佛典的叙述,季先生认为有两大矛盾:一是叙述本身的矛盾;二是叙述的事实与以后的历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比如,在有些经书译文里,故意删除了赞叹提婆达多为人品质高尚、善良、英俊、有德等内容,而且佛祖也曾说提婆达多先有神通,有经卷记录提婆达多“于其间世尊说经法,尽诵上口,彼亦有大神足比丘”。
另外,除了《破僧事》之外,还有许多经卷记录提婆达多有信众,除了最铁杆的四人,其余还有足足五百人。
但在经典里面说他是“破僧”,也就是破坏僧人组织,把释迦牟尼的500个佛弟子给忽悠走了。不过,后来佛陀弟子舍利子和大目连又把这500人给带回来了。但在先生眼里,这大概也是一种挽回面子的捏造。
反正不管怎么说,由此看提婆达多不仅不是失道寡助,而且是有信众的。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玄奘和义净在公元7世纪,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达多派的僧人,这与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时代已过去了一千二三百年。
这与佛典记录又大相径庭,因为佛典将提婆达多描述为一个阴险、卑鄙、毒如蛇蝎之人,在当世就已经被佛祖打入十八层地狱了,那怎么还能对一年二三百年后的世界产生影响呢?
我们现在完全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决不是什么个人恩怨,也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问题,而是在佛教开创时期僧伽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扩而大之,也可以说是沙门思想体系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赞成苦行与否定苦行、赞成轮回说与否定轮回说上。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在这两方面也是泾渭分明,形成了对立面。如果要问,谁进步,谁保守,这就很难说,因为难以确立一个标准。专就学说而论,提婆达多代表的是唯物主义倾向,也许可以说是进步的吧。
——第四题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遗忘了的“路线斗争”》P80
经过深入分析,提婆达多与释迦摩尼之间其实是沙门内部的思想斗争,是关于究竟要走苦行还是非苦行,赞成轮回还是非轮回的“路线斗争”。
提婆达多提倡五法,比如于树下坐、终生乞食、着粪衣扫、不吃肉等。而释迦牟尼当初修行也是苦行,但是却差点饿死却毫无所获,于是他后来吃了村女所献之粥,恢复体力后,来到尼连禅河东金刚地,坐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佛。
所以,释迦牟尼后来是反对苦行的,对于吃肉问题他也并不反对,释迦牟尼本人也很可能就是吃了变质的猪肉后涅槃的,只是后来和尚们认为不吃肉有功德才渐渐不吃了。
还有提婆达多的根本思想是“但有此生,更无后世”,这与外道六师之一的晡刺拿的学说一致,而外道六师是佛教猛烈攻击的对象,这种否认善恶果报的说法无异于释迦牟尼针锋相对。
虽然自7世纪后,就不再见关于提婆达多的消息,但一手不能遮天,是从历史的缝隙中,仍然可以窥见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些被歪曲、被遗忘的事实在先生的研究下,被重新纠正、记忆起来。
佛教宗派
很多中外的佛学研究者说中国有10宗或8宗,而且从南北朝时期已开始。这是不大符合实际情况的。梁启超《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提到的宗有: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论宗、法华宗、涅槃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有人还添上地论宗、摄论宗。在这些宗派中,各宗都有自己的教规。律宗不能成为宗,净土宗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也不能算宗;成实、俱舍都只能算是学派,不是宗派;三论宗后被天台、禅宗所吸收,不能独立成宗。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
——第十题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P162
在佛教的宗派里面,有一个宗派流传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最为本土化,影响力也最大,那就是禅宗,禅宗源于北魏菩提达摩,盛于唐,先流行于南方,后遍及全国。
季羡林先生对禅宗的看法较为复杂,既有对其独特性的肯定,也有对其某些倾向的批判,认为禅宗在追求“直指人心”的过程中,将形式推向了极端。“诃佛骂祖”便是其中的一种。唐代德山宣鉴禅师让门徒不要求佛告祖,称“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骚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这种咒骂比佛教最狠毒的敌人还要狠毒。
关于如何成佛,最早小乘要求必须累世修行、积累功德,然后才能成佛,这样做自然很艰难,让人望而却步。
再后来,又有主张提出,逐渐修行,到一定阶段来一个飞跃,然后再修行,即可成佛,比之前容易了许多,但是仍然比较麻烦。
当人们看到成佛太难,自然会看看就走了,先生管这个叫做天国入门券太贵,这样就很难增加信众,后来顿悟成佛的说法在唐代庶族地主间逐渐流行,于是禅宗将这个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
禅宗讲求悟道,所谓“一阐提人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连十恶不赦的人都有佛性,转个念头突然开悟,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宗教满足,正是它容易流传的原因。
最后,先生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谁的天国入门券卖得便宜,谁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的支持。反之,就不能。
在中国,同在印度一样,还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就是:天国的入门券,越卖越便宜。
——第十题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P166
所以,禅宗流行时间长、流行地域广,根本不是偶然。
本书还有许多有意思的内容,不能一一详述。总之,《佛教十五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佳作,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也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将深入了解佛教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季羡林先生的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