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Cultures,英语中为什么这样理解“文科、理科”?
Two Cultures,英语中为什么这样理解“文科、理科”?
“文科 vs 理科”是中文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关于“文科生vs理科生”,经常听到各种成见、甚至偏见。在提到这两个概念时,“文科”几乎总是排在“理科”的前面;但是,看不起“文科”以及“文科生”的心态和倾向,似乎要更加普遍。
中国的“文科 vs 理科”
基于高考的文科和理科,主要是指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考试科目,例如“文科”的历史、地理,“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等。
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班,经常被认为,会影响以学生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职业发展方向、甚至一生的命运。
一般来说,文科教育更注重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更适合从事法律、文学、教育、新闻等工作。
理科教育更注重自然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培养严格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更适合从事工程、医学、自然科学研究等专业领域。
成见和偏见
中国的高考经常被描述为决定人生命运的走向,基于高考的“文科、理科”的划分,因此也被视为非常重要和关键;社会上经常听到,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的不同的成见和看法。
很多人觉得,文科学生更加感性、富有创造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但不如理科学生那样逻辑严密、有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理科学生通常被认为是理性、严谨、具有比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可能会缺乏人文素养、在创造力以及想象力方面存在不足。
关于文科和理科的这种stereotype成见,除了高中、高考、大学阶段,在求职找工作、以及更广泛的其它领域,例如评判人的性格、脾气、思维方式时,也经常遇到。
理科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综合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关于文科和理科的成见,肯定会逐渐减弱,但就目前来看,这种成见的影响仍然很大。
总体来说,理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似乎要更高,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理科越来越被认为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很多人相信,理科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和社会地位上更有优势、甚至智力水平更高,而文科学生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职业发展前景比较狭窄有限。
英语中的 Two Cultures
和很多其它中文概念一样,“文科 vs 理科”也很难简单地对应翻译成英语。
在英语中,确实有和“文科 vs 理科”相似的概念,把“humanities人文社科”与各种“science理科工科”进行对照对比,描述为The Two Cultures 两种不同的文化。
但是,英语中的Two Cultures,并不像中文的“文科 vs 理科”一样广为人知;从文化内涵来说,英语中的Two Cultures,也和中文的“文科 vs 理科”有很大差异。
一方面,Two Cultures的概念,主要应用于,程度阶段比高中以及大学本科要高得多的层次级别;
同时,和中文相反,英语中的Two Cultures理论,更多是在指出“文科”对“理科”的轻视。
Two Cultures 的由来
英语文化中的Two Cultures,和中国的“文科 vs 理科”观念一样,历史也并不是很长。
"Two cultures" 的概念,最初是由一位英国的科学家兼小说家 C.P. Snow,在 1959 年提出的。
Snow先生(1905—1980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除了专业研究物理学和化学,还曾写作描绘英国社会的系列长篇小说,而且涉足政治、在英国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可谓是文科、理科、政治兼通。
Snow通过一系列演讲和文章,指出了在当年英国的“science科学领域”和“humanities人文学科”,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的隔阂与鸿沟。
Snow认为,science和humanities这两个领域彼此缺少沟通和相互了解,这种隔阂,导致了严重的文化分裂,使得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