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的脑瘤手术成功率有多大?”7大影响因素了解一下!
“医生,我的脑瘤手术成功率有多大?”7大影响因素了解一下!
“医生,我的脑瘤手术成功率有多大?”这是脑瘤患者及其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本文将从两个真实的手术案例出发,探讨影响脑瘤手术成功率的七大关键因素。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案例
正在上小学的贝贝,因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急性出血、迅速恶化,半身瘫痪,通过120急救送进ICU。幸运的是,在INC巴教授中国行期间,贝贝接受了示范教学手术。经过紧急抢救,不但病灶全切,保住了贝贝的生命,而且她的意识恢复清醒,四肢活动自如。术后2个月再次见到她时,贝贝乌黑的头发扎着马尾、肉嘟嘟的脸蛋十分可爱,声音洪亮,充满个性。她已经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还写字给巴教授看。
这个案例说明,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如果能够实现全切,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贝贝一家来说,从术前差点瘫痪到如今的正常生活,相当于绝处逢生。对于医生而言,如此高难度的脑深部病变能达到全切,主刀医生的高超手术技术可见一斑。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案例
2023年巴教授中国行中,不幸罹患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田田由于术前的两次出血,双下肢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巴教授评估后决定进行手术,手术虽然会在临床上一定程度改善田田术前已有的症状,但是术后并非所有的症状都会消失,田田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恢复时间较长。
术后,田田的爸爸感慨道:“这个手术做得真的很值,如果能再早点遇到巴教授,在第一次出血的时候就找到巴教授手术,也许女儿现在能恢复得更好”。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手术成功,术前已经造成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康复才能恢复。
什么是“成功”的脑瘤手术?
对于不同病情的患者来说,这些都可以说是手术成功——患者顺利下了手术台。术后患者顺利恢复意识清醒。术后有了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但是后期慢慢恢复了,也算成功。有时候为了全切除或者多切除病变,不得已而牺牲了一些功能也算成功。对于一些救命性手术,保住了性命,也算成功。
但是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而言,由于影像技术和显微外科的进展,脑肿瘤开颅手术技术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随着灵活的手术入路,皮层和皮层下定位及MRI导航技术的发展,先前认为不可能切除的肿瘤,现已有能力切除。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已由之前简单的强调死亡率最小化转为强调发病率最小化,同时还应实现最大程度切除,以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影响脑瘤手术成功率的七大因素
及时的首次手术是脑瘤良好预后的基础:第一次手术做的好与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患者的预后。首次治疗时,脑内的解剖结构比较清晰,手术中医生在手术时,对肿瘤和正常组织容易区分,肿瘤切除率高,神经血管保护较好。但如果因为肿瘤残留或复发要再次手术时,脑内存在大量的粘连与瘢痕,肿瘤的辦认与分离会比较困难。常常导致肿瘤切除不满意,或者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反复手术的脑肿瘤患者,效果一次比一次差。若第一次手术切除率低,肿瘤难免复发,手术难度也进一步增高。如果能在首次手术达到全切,则后续的放化疗将有良好基础,复发周期将大大延长。而多次不彻底的手术以及盲目的放疗,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脑瘤的病理类型和位置对脑瘤的切除率有重要影响:具体脑瘤能切除多少,也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长位置密切相关,如果肿瘤属于低级别的良性肿瘤,一般边界清晰,切除难度较低,而当脑瘤级别较高,一般边界不清晰,难于切除。此外,当脑瘤处于脑干、丘脑、斜坡、枕骨大孔、颈静脉球、颅颈交界区、高位颈髓、大脑功能区、松果体、鞍区等含有复杂神经血管的位置,切除的难度更大,风险更高,这对于手术专家及团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病人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态:这些主要包括患者患病时的年龄、身体一般情况及其他伴随疾病等,很多疾病往往发病越年轻,预后相对越好,是预后良好的因素之一,比如高级别胶质瘤,多个研究及临床共识都指出患者年龄<50岁的远比年龄大的预后好。高龄患者往往身体抵抗力、营养状态等各种状况差,难以耐受手术,甚至连保守治疗如放疗、化疗都耐受不起,那这样的患者预后也是很不乐观。还有,患者是否伴随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需要多系统治疗,也会是影响预后的一个较重要因素。
手术团队的技术水平和成功经验是关键:脑瘤能切除多少,一大决定性因素即是主刀医生的技术水平以及手术团队的配合能力。位置复杂难于全切时,为了避免了徘徊犹豫期间进行的一些不必要的治疗措施,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手术,最终可以增加更多的生存机会。建议首先寻求手术的最优化,选择医院重在主刀医生的选择,手术医生的能力、技术水平和成功案例。
安全的手术技术、手术入路可保证良好术后生活质量:对于复杂位置的脑肿瘤患者来说,手术切除难度较大,风险较高,这需要成熟的手术团队明确好安全的手术技术、手术入路等。同时,为保障术中不造成相关的神经功能损伤,具体仍要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向和大小对以上入路而做适当修改。
尖端的手术设备将进一步提高脑瘤切除率:为使脑瘤达到全切,近年来,许多术中辅助设备应运而生,如“术中实时监测地图”术中磁共振成像iMRI系统能术中精准定位病变所在位置,帮助主刀医生定向“攻破”肿瘤;而“大脑GPS“术中神经导航能够实时知道脑肿瘤的具体位置,手术医生可以判断到重要的脑功能区和神经纤维的距离有多远,能安全地切除到哪里;对大脑神经实时监控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则用于反映患者术中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通常依靠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来指导外科手术操作,并且在术中预防神经组织发生缺血或损伤。
- 术后完善的辅助治疗、康复治疗策略:成功的手术对于不同良恶性的肿瘤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定义,手术是否成功也还取决术后的治疗和康复。对于很多良性肿瘤患者,全切后无危险因素只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如果有功能神经缺损,再定期的康复锻炼治疗,以获良好的满意的生活状态和质量,便是较成功的治疗,如果患者经此治疗生存了很久,甚至超过了预期的生存期,可以说是很成功的治疗了。
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往往是其中一大关,成功手术后,再成功的放化疗,再成功的康复锻炼,这样或许才有机会在这场抗战中赢得的成功。有时疾病这样成功的治疗也抵抗不住这来势汹汹的疾病进展恶化,比起20多年前,这种情况在当今已经好许多,当今的医生已经有了更多应战治疗的良方,更多的研究也在致力于改善癌症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