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二战德军Sd.Kfz.250“狮鹫”指挥车:设计精良的装甲半履带车
探秘二战德军Sd.Kfz.250“狮鹫”指挥车:设计精良的装甲半履带车
Sd.Kfz.250是二战期间德国军队使用的一款重要装甲半履带车,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多功能性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款经典军事装备的起源、设计特点和生产情况。
起源
1939年,摩托化部队监察局要求建造一个小型装甲半履带载具,以便在陪同坦克进攻时执行辅助任务。这些车辆主要用作侦察,作为移动总部、指挥、无线电车辆和前线观察车辆。
德马格(公司)当时已经开发了Sd.Kfz.10,因其在非常小众的半履带方面专业知识而受到认可。
图注:Sd.Kfz.10拉着Pak40反坦克炮
与德马格一起,Büssing-NAG(公司)被选中设计轻质倾斜装甲车身。这辆新车身被命名为leichter gepanzerter Mannschafts-Transportwagen,用于生产轻型装甲运兵车Sd.Kfz.250。
设计
该车基于德马格制造的Sd.Kfz.10的D7底盘,使用相同的履带、交错的车轮和驱动链轮。然而,它将一对车轮缩短了。前轴也做了同样的措施,用于转向。在这个略微缩短的底座上,构思了一个全新的装甲车身(panzerwanne)。新底盘被命名为D7P,每个组件都是为其量身定制的,而不是像Sd.Kfz.10有更大的兼容性。车身的上部和下部沿着一条长长的脊线倾斜,该脊线从发动机罩向上延伸,并在乘员舱中间反转,向下倾斜到后部。
图注:Sd.Kfz.250车身设计示意图
这构出了一个三面车体,使其比那些更复杂的设计更容易建造,同时针对子弹入射角进行了优化,上部角度约为35°。下部角度为 30°,而后板的角度分别为为17°和 45°。侧面装甲和后板的厚度均为8毫米,正面装甲为10毫米在整体上呈30°,前装甲为14.5毫米呈12°,用于保护散热器和发动机。履带挡泥板约为车辆总长度的 2/3,并配有备件和工具设备。
车辆选择的发动机是相同的迈巴赫6缸水冷,可产生100匹马力,约17.2马力/吨,而较轻的 Sd.Kfz.10 为 21.3马力/吨。Sd.Kfz.250由迈巴赫 SRG VG102 128H 半自动预选变速器服务,该变速器具有七个前进档和三个倒档。离合器充当换档“开关”。在平坦地面的试验中观察到的最高速度超过 75 公里/小时,但在实战中,驾驶员通常被指示不超过 65 公里/小时。
前轮和履带都用于方向控制,当车轮转向足够大时,履带制动器会相应地接合。重叠和交错的双车轮安装在扭力臂上,后轮起到张紧器的作用。前轴轮由钢板弹簧和减震器作为悬挂。
驾驶舱大约位于车体中部的一半,并且没有与后舱分开,后舱是敞开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具有侧向视野和带有装甲百叶窗的前铰链板。驾驶员的车顶通常配备一个环形支架,用于一把带盾的MG 34机枪。也可以在后部安装一个销钉支架,用于架设额外的 MG 34 机枪进行防空。在战争过程中,许多武器被尝试并安装在专门的变体车型上。
Sd.Kfz.250是埃尔温·隆美尔在北非的指挥车辆之一,拥有一辆经过改装的Sd.Kfz.250-3车辆,并配备了额外的通信设备。
图注:隆美尔坐在他改装过的侦察车上,观察地平线上的烟雾,前方就是德国的三号坦克
图注:埃尔温·隆美尔 (Erwin Rommel) 驾驶 SdKfz. 250-3 指挥车“Greif”,北非1942年
生产
Sd.Kfz.250从1941年中期开始,在前系列成功测试后,在整个战争期间建造。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几天,在德马格(底盘),Büssing NAG(车身和零件),还有MWC和Adlerwerke的零件。总共交付并改装了6628辆车,用于各种任务。这也是德国服役中唯一一条有车身的半履带,不仅框架简单,而且相当坚固。
1943 年 10 月之后,生产合理化并加快了速度,涉及的供应商越来越多,设计也进行了许多简化。这种新模型被简单的被称为“Neu Art”(新)。
总结
Sd.Kfz.250作为二战期间德军装甲部队中的一款重要装备,其设计精巧、性能卓越、功能多样,为德军的快速机动和灵活作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无论是在侦察、指挥还是通讯等领域,Sd.Kfz.250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Sd.Kfz.250的生产和持续改进也反映了德军在装甲车辆研发和制造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