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发展追踪——北京篇
2024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发展追踪——北京篇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各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也到关键年。在这一年,各地继续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工作,伴随商品房收储、存量资产盘活等新趋势出现,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渠道更加广泛。
时值2024年收官之际,本文将盘点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市场发展情况。
北京市“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任务完成情况
北京市“十四五”期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任务40万套,截至2024年10月末,全市已累计建设筹集保租房34.6万套。在过去的三年中,北京市共发布8批次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公示。累计公示项目95个,合计供给规模约12.75万间。
日均租金坪效小幅下降,出租率保持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末,北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简称“保租房”)投入运营项目40个,可提供房源约5.22万间。其中部分项目定向供给企事业单位或由相关政府部门配租,如怀柔区星悦澜湾家园面向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教职工租赁。完全市场化运营保租房项目占比约70%,平均出租率超90%,与较2023年年末基本持平;日均坪效3.3元/平米,较2023年年末市场化保租房项目平均坪效同比下降7.8%。
从各区保租房日均租金坪效水平看,保租房选址与产业聚集区的距离、保租房供给量等因素均会影响租金坪效水平。对比海淀区和朝阳区保租房的情况,会发现海淀区已入市保租房社区临近科技园等产业聚集区,且目前入市项目相对较少,日均租金坪效超过4.5元/平米。而朝阳区保租房社区项目与产业聚集地距离较远,且需区间交通接驳才能触达轨道交通,加之平急两用项目租金水平的影响,朝阳区保租房日均租金坪效不到3元/平米。
石景山区保租房供给量较小且具有轨道交通牵引优势,日均租金坪效也达到4元/平米以上,因此石景山区近期吸引众多投资机构目光。
租赁式社区产品持续入市
北京市租赁住房专项用地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主,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尚有诸多障碍需突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市租赁式社区产品类型的发展。
在所有已公示的保租房项目中,房间规模在950间以上的项目共有41个,合计提供房源近10万间,占全部公示项目供给量的80%。从供给项目数量看,丰台区、大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淀区和通州区是未来租赁式社区集中的几个区域。
已入市房间规模在950间以上的项目13个,合计房间规模2.8万间,占全部已入市保租房供给规模的54%。
北京市具有相当规模的潜在供给房源
除已公示的8批次保租房项目外,处在建设或改造期的保租房项目供给还有20万间以上。另一方面,市场化租赁住房项目也在持续新增。据ICCRA调研统计,已知北京市未来2-3年市场化租赁住房项目供给约有61个,可提供房源约6.4万间。
新增房源多集中于已规划的产业聚集区,如大兴区、通州区、朝阳区、海淀区与、丰台区等。
北京保租房项目入市节奏稳定,未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市场得以保持较为稳定的日均租金坪效和出租率水平。但从另一个侧面看,集租房实现资产证券化难度颇高,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市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存量盘活的时代背景下,北京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是否能另辟蹊径,也颇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