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福建、江西两省,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称号的国家公园。这里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关键区域。
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中国东南部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这里孕育了丰富的物种、优良的遗传资源和多样的生境,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平台。
严格保护:守护自然文化遗产
武夷山不仅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还是朱子理学的发源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保障,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成果与旅游收益共享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若干财政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商品林赎买等措施,基本实现集体自然资源统一管护。同时,建立“一规范四联动”生态执法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2024年5月,福建、江西两省通过协同立法,共同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推动“一山共治”。各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高效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工作。
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8%,森林蓄积量达967.65万立方米。野生脊椎动物种类达769种,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达3404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兼顾民生: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双赢
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占比较大,辖区内的茶业、竹业、旅游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为破解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公园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模式。
宋代朱子理学的摇篮
公园制定出台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设定了11项生态补偿内容。对129.29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补偿标准逐年递增。对5.38万亩天然乔木林给予停伐补助,对重点区位商品林通过赎买、租赁等方式进行收储,累计收储1.39万亩。对7.2万亩毛竹林实行经营管控,并给予一定补偿。对主景区内7.76万亩集体山林所有者实行补偿,平均每年支付318万元。
毛竹林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茶叶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公园通过提供大苗、推广生态茶园建设等方式,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武夷山建成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1.56万亩,累计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26万亩,茶叶全产业链产值增长8%。
公园还建立“一中心四服务”协调发展机制,促进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发展。2023年,武夷山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5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6亿元。桐木村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万元,比园外高1.44万元,年均增长8.86%。
自然教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为提升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开展科普宣教工作。通过建立科普展示馆、举办生态教育活动,如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文化节、自然观察节等多种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南源岭村发展民宿和餐饮产业
近年来,公园致力于更广泛地宣传国家公园理念,加强生态教育基地建设,成功创建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推进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连续举办中小学生生态科考行、科普课堂进校园等活动。积极开展生态文化研究,出版了一批生态文化书籍和刊物。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九曲溪上游的生态公益林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机构支持当地打造生态茶园和风景道,不断壮大茶、旅、竹等绿色产业。同时,依托国家林草科普基地,打造了生态科考、科普进校园、自然教育3个品牌,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提升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共享”福祉。
“我们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世代传承、国家所有、全民共享的原则,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巩固提升已有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动社区绿色发展,提升科研监测水平,切实保护好武夷山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省管理局局长方燕鸿表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