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老街区”何以蝶变成“新网红”?
湖北竹山:“老街区”何以蝶变成“新网红”?
夜幕下的桃花源街区流光溢彩。(竹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堵河、霍河穿城而过,孕育了桃花源文化、绿松石文化和女娲文化等独特的文化元素,构成了竹山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出圈”要靠政府“出招”。为突破竹山县文旅发展“瓶颈”,竹山县委、县政府果断“入局”,位于两河交汇处的“桃花源街区”应运而生。
今年五一期间,竹山“桃花源街区”一开街,就迎来了一波“流量井喷”。据街区人脸识别系统监测,五一当天人流量突破10万人次。
竹山缘何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推动“桃花源街区”在众多网红打卡点中突出重围?其背后的运营模式和发展逻辑引人深思。
共创——举全县之力 “不花钱、办成事,花小钱、办大事”
作为一座小县城,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是构建“网红打卡地”的一大难关。竹山县委、县政府给出“不花钱、办成事,花小钱,办大事”十二字方案,调动全县资源,汇聚全县之智,让善意、真诚、服务成为“桃花源街区”的宝贵内核。
30多岁的储姓兄弟在街区开了一家“鱼你幸福”加盟店,开街当天营业额突破万元,面对节后流量正常回落,兄弟俩对长久发展仍然保持信心。
“房租减半,政府接二连三开展大型活动,引来了人气,带来了财气。我们店铺的背后,有政府单位‘站台’。”哥哥储涛说。
县南水北调办公室是该店的“店小二”。从前期的手续办理、到解决排水问题,“店小二”有呼必应。
“店小二”不是该店的专属。“桃花源街区”已经入驻的200多家店铺,全部配备了“店小二”单位,“店小二”单位不仅负责把商铺招引进来,还要助力商铺能健康持久经营。
竹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清荣时刻将对口包联的店铺记在心上:“他们的事儿就是自家事儿,外地朋友来了就在包联店铺接待,开街以来我个人就接待了六七拨朋友。”
在街区硬件建设上,竹山同样巧妙布局,借势借力。
桃花源街区前身是竹山绿松石城,受电商行业冲击,不少绿松石店铺闲置。该县依托绿松石城独特的仿古建设风格,让“老街区”摇身一变成“新网红”。
该县成立由国企主导的竹山桃花源文旅公司负责街区运营。运营公司经过与商铺所有方逐一谈判争取,最终将店铺统一租回,再按需出租给商户,并且约定前两年租金减半的优惠政策,让利入驻商户。
若说硬件景观是网红打卡点之“形”,那么异彩纷呈的文化则是网红打卡地“灵魂”所在。
该县将目光瞄向县域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以“巡演周”的形式,全县17个乡镇和几十个县直单位自发轮流值周。由政府主导、乡镇动员、民间文化文艺积极分子踊跃参与的“巡演模式”悄然形成。
“抢着来,争着干。”竹山县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桃花源艺术团团长沈红波说,草根艺人有了展示舞台,乡镇有了推介窗口,街区有了文化灵魂,这也是百姓大舞台独具魅力之处。
据统计,桃花源街区火热开街以来,竹山县梅花谷、圣水湖、女娲山、官渡武陵峡桃花源景区等旅游景点迎来了一波“小高峰”,景区流量“翻番”。
探源——从《桃花源记》原型地到民俗风情 “网红街区”有了厚重底色
距离竹山县城2个小时车程的官渡镇武陵峡,据传为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的原型地。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生前长期致力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曾三次赴竹山实地考察武陵峡,认为竹山县武陵源更近乎《桃花源记》原型地。
竹山县网红街区为何以“桃花源”为名,至此有了答案。
“县城的桃花源街区,是官渡镇武陵峡桃花源景区的‘驿站’和‘前哨’。”竹山县委宣传相关负责人说,网红街区的爆款属性和官渡镇桃花源景区厚重的文化底蕴深度融合,共同叫响“竹山桃花源”文旅名片。
竹山县以《桃花源记》原型地为爆点,以“乡镇展演周”为支点,通过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一同为网红街区铺厚文化底色。
今年60岁的张佑德被称为竹山“两宝”之一,是“官渡民歌”非遗文化传承人。虽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张佑德很长一段时间仍为官渡民歌传承一筹莫展。
“以前咱官渡镇人人都能哼两句,现在我们桃源村唱得好的年轻人只有十几个。好在桃花源街区火爆开街,咱官渡镇和官渡民歌跟着火了起来。”张佑德介绍说,官渡镇“值周”后,独具地方特色民歌唱腔在抖音、朋友圈广泛传播,不少网友大呼“过瘾”,呼吁官渡镇“再值一周”。
乡镇来值周,百姓唱主角。一头连着网红街区的文化爆点,一头连着民俗文化的传承发扬。五一开街以来,各乡镇轮番上阵,让桃花源街区精彩不断,以文气聚拢了人气。
竹山民间民俗文化诸如上庸滚龙和堵河纤夫、官渡镇桃花源民歌联唱和花轿迎亲、柳林古盐道文化、麻家渡剪纸文化等在街区舞台大放异彩;堵河剪纸、竹山懒豆腐等非遗传承项目备受追捧;双台乡打水仗、大庙乡庸王出征、深河乡抛绣球、文峰乡梦回大唐等别出心裁的创意项目新颖独特;常态化的汉服秀、时装秀、农耕秀,玩偶、机甲、卡通人物,戏剧、杂技、歌舞、蹦迪,在街区实现了国潮风和现代风的完美结合……漫步街区,就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视听体验。
变化——街区爆火带来“流量井喷” 重塑小县城配套服务和基层治理格局
“酒店一房难求,交通拥堵,网络短暂性崩溃,附近的乡镇住宿都全部爆满……”五一开街,“泼天的流量”涌入竹山,给这座小县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协调引导职教集团学校、县委党校等有接待房间的县直部门为游客应急开放,提前准备4辆通信应急车保障信号稳定,公共停车场全部抬杆,交警、公安全员上阵……竹山的应对有条不紊。
竹山县如何以网红街区爆火为契机,更新城市服务水平,重塑基层治理格局?
一是完善硬件,让接待能力更具“弹性”。
通过对日常接待需求和关键节点的接待体量合理评估,通过政府引导职教集团等机构增设弹性空间,同时适量引进快捷酒店、鼓励建设特色民宿和停车场,后期还将计划沿河堤增设帐篷露营基地,确保日常期间,资源不浪费,高峰时期,接待不“爆表”。
二是提升温度,开启城市服务“极速模式”。
五一期间,该县创新性开通“4456789”事事顺求助热线。该县市场监管局局长刘启富率20余人的专班入驻街区,开启“7·24”值班模式,16台座机可同时打进,旅游高峰期也能畅通无阻,一站式解决游客、商铺、市民“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诉求。
三是智慧赋能,提升社会基层治理“能级”。
在竹山“女骑警”交通诉求“极速响应”的基础上,该县以服务“大流量”为契机,创新探索“智慧交通”新模式,在高速重要路段增设分流引导牌、在县城重要路段加设自动升降桩,通过“一键遥控”即能实现人车精准分流,一举缓解“扎堆进城”“车流集中”等交通问题。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城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小区和公共停车场全部“抬杆”,让车位于游客。上线“智慧停车”系统,以大数据为依托,实现“一键寻车位”……
竹山县以“人和”为出发点,在应对“大流量”的挑战中,抓住了重塑城市基层治理格局的契机,找到了“管一时”和“管长远”的平衡点,以城市服务水平和治理水平之变,持续赋能百姓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