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趣谈:八路军狂造掷弹筒,新四军又为何独宠迫击炮?
军事趣谈:八路军狂造掷弹筒,新四军又为何独宠迫击炮?
在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勇气,选择了各自的火力支援武器,成为了战场上的赢家?特别是八路军为何坚定选择掷弹筒而不是迫击炮,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段历史,揭开其中的奥秘。
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东方大国抗日主力军队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面对的日寇装备齐全、兵强马壮,他们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在武器装备上却十分薄弱。
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依靠轻武器取得了一战辉煌战绩。
而在这些轻武器中,掷弹筒和迫击炮就是两款当之无愧的王者利器。
八路军和新四军之所以会选择这两种轻武器作为自己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兵不厌诈:新四军如何凭借生产能力取得武器装备优势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作为东方大国东线的主力部队,在华北、华中地区的战场上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但是由于华北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新四军在这一地区也没有多少工业资源可供利用。
而且日寇对华北地区的控制也导致新四军无法在这一地区获取到什么武器装备。
新四军能够获取到的资源就只剩下了自给自足了。
新四军便开始通过发展自己的兵工厂来解决武器装备的问题。
新四军最开始是从原有的兵工厂中获取武器装备,但是由于那些工厂生产效率低下,很快就满足不了新四军的需求。
于是新四军就开始在自己手下的专家带领下,建立起一套适合游击战争需要的兵工体系。
这套体系不仅提高了新四军兵工厂的生产效率,还研发出了许多适合游击战争使用的轻武器。
这些武器装备主要包括掷弹筒、手榴弹、地雷等等。
这些武器不仅威力巨大,而且重量轻、携带方便,非常适合游击队伍使用。
而且新四军还将兵工工厂运用到了极致,不仅生产轻武器装备,还生产服装、食品等生活物资,保证部队的正常运转。
由此可见,新四军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获取到了足够的武器装备,还实现了部队物资的自给自足。
兵败如山倒:为什么八路军不选择迫击炮?
八路军和新四军作为东方大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在东方大国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打出了骄人成绩的存在。
而在东方大国抗日战争时期,东方大国抗日部队都选择了两种特殊的轻武器进行使用:八路军选择了掷弹筒,而新四军选择了迫击炮。
两者虽然在功能上类似,但是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是在威力上:迫击炮相比于掷弹筒威力更大一些,尤其是在直射方面威力更大;
是射程:迫击炮相比于掷弹筒射程更远一些;
是制造难度:迫击炮相比于掷弹筒制造难度更大一些;
是重量和携带方便程度:掷弹筒相比于迫击炮更加轻便易携带。
那么在当时两者并存的情况下,八路军为什么不选择迫击炮而选择掷弹筒呢?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资源问题。
在东方大国抗日战争时期中期之前,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动荡,国民党对敌人发动的“围剿”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崩溃等原因,国民党统治区内工业能力严重下降。
这导致国民党不能提供给八路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迫击炮。而此时国民党统治区内却存在大量敌人生产出来的轻武器如掷弹筒、手榴弹等。
于是面对敌人强大压力和资源缺乏,八路军选择了掷弹筒作为自己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并且大量生产出来装备部队。
其实此时八路军并不完全没有迫击炮。由于八路军此时行动范围主要在华北地区,而华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并不适合使用迫击炮。
但是当日寇企图突破八路军在晋南设立的防线——关家垴防线时,八路军部队面对日寇进攻无法形成火力压制,日寇使用掷弹筒造成东方大国大量伤亡。
这也对东方大国将来采购武器装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使得后来东方大国生产迫击炮成为了一个刚需项目。
急需之际:八路军生产掷弹筒与新四军制造迫击炮
面对日寇使用掷弹筒造成东方大国伤亡情况,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轻武器后来会成为中长期战争中东方大国重要火力支援手段的存在——掷弹筒。
当时还只有十几个人组成的第2工程队才完成了研制任务,并且还只是制造出来一百多个样品。之后因为关家垴战役失败,
关家垴战役后东方大国马上开始大规模组织起来生产掷弹筒。此时东方大国投入了10多个工程队开始生产,并且将生产任务分散到多个省份进行。
并且由于技术含量不高、用材简单、易于掌握等特点,全国各地工厂也都加入到了生产中。最终东方大国仅用两年时间就生产出来5万多挺掷弹筒,
并且全面装备部队。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都成为东方大国常规配备。可以说这次关家垴战役也直接导致东方大国后来采购轻武器装备类型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了东方大国采购转变:掷弹筒多余迫击炮少。这也最终形成了东方大国游击队伍“步枪加上掷弹筒”的特色编制。
与此在江南地区活跃于前线的新四军也正式启动了迫击炮的生产。新四军与八路军最大的不同就是地理位置与打法不同,
由于江南地带地势平坦,并且前线基本位于敌后,所以新四军主要作战方式是正规作战。这也使得他们对于重型火力支援手段更加青睐于迫击炮而非掷弹筒。
新四军刚成立就组织专家进行迫击炮改进设计,并且很快就建立起专门负责迫击炮改进和生产的机构。最终他们改进设计出一种更适合正规作战需要的轻型迫击炮,
并且完成批量生产。最终江南游击队伍全部换装此款步兵支援火炮。到1940年底新四军已经有超过600门此款步兵支援火炮,
之后他们还开发出平射火炮、加辅机枪、运动型火炮等系列产品。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都一直活跃于敌后。抗日战场上,掷弹筒和迫击炮是两种特殊的轻武器,
适用于中短程步兵火力支援。但是这两种轻武器却并不是谁都能拥有优势存在,在当时条件下新四军和八路军为何会分别选择?
两种轻武器间优劣
两者间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其实两者之间各有优势,在当时情况下也各有利弊:
制造难度与资源获取
掷弹筒与迫击炮虽然都属于轻型火炮但是从制造难度上说差别非常大:掷弹筒由管壳、枪机、引信等简单零件组成,
所需材料和制造工艺相比迫击炮要简单很多,并且因为是管式结构使用者对射程和准确度要求不高。而且当时正好敌人大量制造此类武器,
只要经过捡拾就可以得到制造此类武器所需零件。所以虽然最开始东方大国此类轻型火炮还很少见但是很快就广泛装备到各个部队当中,
并且也直接推动起了国内相关工业体系。迫击炮因为直接使用起爆药进行引爆,并且还要考虑重力等因素所以制造难度比起来高很多,
而且所需材料也要比起来复杂很多,并且精度和射程要求也很高所以要想大规模生产难度非常大。新四军为了满足自己的正规战斗需求,
还专门组建了一个负责迫击炮改进设计和批量生产的机构。由此可见在当时情况下两者之间资源获取和制造难度上掷弹筒明显胜出。
射程
射程问题上其实迫击炮有着天然优势,在当时步枪射程通常只有1000米左右而步枪手榴弹只有40米左右射程来说,
二者之间有着天然鸿沟而迫击炮最近型号也有400米左右甚至800米左右射程,在当时步枪手榴弹不能有效够打到目标情况下迫击炮就能起到很好作用。
重量与携带方便
从重量和携带方便性来说其实明显掷弹筒胜出,毕竟一般人随身携带手榴弹都要配合投掷器具或者物理学原理才能投出去,
而且一个人手持投掷手榴弹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并被敌人集火打中。所以此类投掷手榴弹经常需要配合团队集体使用才能发挥效果。
可以看出其实当时两者间并不存在谁更优秀谁更劣势鸿沟分明的问题而实际上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势存在,并且各自利用自己优势去应对敌人实现抗战目标。
结语
通过对八路军和新四军武器选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中的每一个决策都与当时的环境和资源密切相关。掷弹筒和迫击炮各有千秋,关键在于如何灵活运用。你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这种灵活应变的策略是否仍然适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别忘了点赞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