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成谜的玉琮
身世成谜的玉琮
玉琮,这种方形、中有圆孔的玉器,不仅是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礼器,更是良渚文化的重要象征。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玉琮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礼器的演变过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玉琮,方形,中有圆孔,有的雕刻神徽(被人们神化了的动物形象)。《周礼》记载其为“礼天地四方”的“六器”之一。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良渚文化 十节青玉琮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葬。在宋代,多被文士收藏和欣赏,并照着玉琮的样子烧造成瓷器。
宋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学界对玉琮还有着多种不同的猜测,比如是否还有佩戴、辟邪、敛尸、象征死者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尚待进一步研究。
一方面是礼仪重器,一方面是身世成谜,使得良渚文化玉琮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议题。
良渚文化 十二节玉琮
故宫博物院藏
研究中亦不乏误解。近年一些学者发现,将良渚遗址出土的这种方形、中有圆孔的玉器统称为玉琮,其实并不确切,是受了清末吴大澂的《古玉图考》以及端方的《陶斋古玉图》误导所致。
矮筒的“玉琮”,应为良渚先民手腕戴的镯子或上臂戴的臂钏。从一些早期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证——这些矮筒“玉琮”通常都位于墓主人的腕部。
良渚文化早期 雕纹玉方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良渚文化早期 雕纹玉方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良渚文化早期,除了璧之外,几乎所有作为贵族行头的玉器,包括头上、颈上、腕上戴的,都可以雕刻神徽。
正是由于器物表面雕刻的神徽逐渐立体,使镯子越来越接近方形,所以将其称为“玉方镯”更为恰当。
到了良渚文化晚期,这类玉器变方、变高、变多节,脱离了手镯的用途,可能已具备了“礼地”的功能。相关学者认为发展至此时,才能将之称为玉琮。
良渚文化晚期 玉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