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将兆惠,在乾隆朝著名的平准战争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清朝名将兆惠,在乾隆朝著名的平准战争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兆惠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平定准噶尔部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在后勤保障方面表现出色,更在军事指挥上展现了卓越才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兆惠在平准战争中的贡献及其历史意义。
准噶尔部是清代漠西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实力最强的一支,长期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清廷为维护西北疆域的稳定与安全,多次用兵准部,前后历经七十余年,直至乾隆朝时期清廷方才取得平准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清廷长期用兵西北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代表性的将领,满洲将军兆惠即是其中一员,在西北战役结束之后,兆惠更是被乾隆皇帝封为“一等武毅谋勇公”。
执掌后勤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内部因汗位继承一事发生内讧,最终准噶尔贵族达瓦齐在辉特部贵族阿睦尔撒纳的支持下夺得汗位。
阿睦尔撒纳素来觊觎汗位,但没有达到目的,因而不久与达瓦齐兵戈相见,双方于乾隆十九年(1754)大战于额尔齐斯河附近,“阿睦尔撒纳不能抗,遂与纳默库、班珠尔二台吉率所部兵二千、口二万东奔叩关内附”。
阿睦尔撒纳归附使得乾隆帝认识到彻底平定准噶尔的时机已经到来,因而其用兵西北之意十分坚定。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分两路进军伊犁,沿途势如破竹,达瓦齐大败之中率残军仓惶溃逃,在途经乌什时被擒,乾隆朝第一次平准战役胜利结束。但阿睦尔撒纳并非诚心归附,实欲借清廷力量消灭异己,达到夺取汗位的目的,因此待清军撤离后旋即反叛,围攻伊犁。
危急时刻,乾隆帝迅即以策楞为定西将军,玉保、达尔党阿及富德为参赞大臣,并降谕兆惠掌管二次平准战役后勤保障事宜。兆惠调任巴里坤办事大臣,其主要职责便是充分保障前线的军需供应。
西北疆域远离内地,自然环境甚为恶劣,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清廷极为重视军需物资的运输转运。
故而兆惠在担任巴里坤办事大臣其间相当数量的奏折是关于军需轮输事宜,特于其中兹选两份加以分析:
“定边右副将军、郡王扎拉丰阿、参赞大臣富德等此前行文称,需驿站之马匹、银两、茶锻等物。奴才即行办理,备肥马三百匹、骆驼五十峰、银五千两、茶五百封交侍卫高善保等解送。”
通过上述奏折所反映的内容,首先可以看到巴里坤地方军需转运事项极为纷繁复杂,前线所需物资往往种类繁多且数额庞大,从马匹驼只到锅釜帐房皆为前线所需,所以备办任务繁重。其次,运输物资亦需安排筹划妥当,历次运送物资皆需调兵遣将护送物资妥善运抵前线,因而着实不易。
但通过对兆惠相关奏折的解读可以发现军需事务虽庞杂纷乱,兆惠却基本能够处理妥当,为前线战事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西北疆地远离内地,因此沿途所设台站就成为连接前线战场与内地通信往来的重要纽带。兆惠于巴里坤地方办理军需事宜的同时也担负着管理台站的职责。
而马匹健壮与否是台站功能正常运转的关键,所以从奏折中可见兆惠管理台站事务的重点之一在于对驿马的选择,通过裁汰瘦弱马匹及渎职兵丁来保障台站传递通信功能的发挥。此外,由于军需、台站事务异常庞杂,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做到赏罚分明,促使官兵各司其职,提高办事效率。对此通过两份奏折的对比即可看到兆惠对办事官兵赏罚分明,处理得当。
满洲、绿营解送之马匹质地优良且倒毙甚少。满洲兵丁解送之两千马匹,无一倒毙,妥善送至,虽皆赏贡参,然值冬春之际,远行戈壁,无倒毙掉膘,官兵奋勉妥善送至,其原办将军及地方官,办理亦属妥善。
有关兆惠奏请赏罚官兵的奏折在《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中多有辑录,兆惠此举对于提升官兵办事效率、保障军需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兆惠担任巴里坤办事大臣执掌清军平准后勤事宜虽然时间较短,但所办事项令乾隆帝满意,故乾隆帝认为“兆惠此次办理事务,俱合机宜”。
随着将军达尔党阿率清军再次挺进伊犁,阿睦尔撒纳溃逃,兆惠擢升为定边右副将军,驻伊犁筹办善后事宜。
孤军突围
长期的战乱使得伊犁地方破败不堪,兆惠升任定边右副将军后首先巡视了伊犁的情况。鉴于伊犁的混乱状态,兆惠从整顿地方治安状况入手,积极剿灭流窜之玛哈沁人,同时加强台站建设,遣兵驻防各地,为清军彻底剿灭阿睦尔撒纳积攒力量。
此外,兆惠亦积极于阿布喇勒等地间增设台站,通过广设台站的方式加强西北各地间的联系,为清军进一步进军新疆各地做好准备。
清廷用兵西北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军需粮草的供应。先前清军击败达瓦齐后就是因为粮草不济,故而仅留少量兵力驻守伊犁,大军尽数撤回,这也就给阿睦尔撒纳复叛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此,乾隆帝欲通过就地屯田的方式来解决粮草供给问题,并特地询问兆惠:“其伊犁附近地方,可否发绿旗兵前往屯田。”兆惠经筹划,认为通过在伊犁等地屯田这一举措,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地输送西北粮草军需的巨大压力,同时屯田所得亦可用于接济归附之厄鲁特等降众,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作用。
然而,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十月,“噶尔藏多尔济诡以叛贼巴雅尔劫掠,告兆惠遣将军和起调诸厄鲁特协剿。噶尔藏多尔济之侄扎那噶尔布、哈萨克锡喇、达什策凌、回人莽阿里克阴通巴雅尔、中途肆逆,和起被害”。
这一突发情况致使兆惠顿时陷入危险境地,此时兆惠仅率两千余众驻防伊犁,为避免全军覆没的悲剧发生,兆惠采取永贵“且战且行,不过俞日可抵边境”的建议,率军向巴里坤大营靠拢。然而此次撤军异常凶险,面对厄鲁特蒙古全境皆叛的局势,兆惠在撤军途中多次遭遇叛军袭击,由于兵力甚少,因而在与噶尔藏多尔济等交战时,不得已筑垒固守,形势万分紧迫。
危急时刻,巴里坤办事大臣雅尔哈善遣侍卫图伦楚率八百余众前去增援,最终兆惠得以率军撤回巴里坤大营。此次突围使得兆惠得到乾隆帝异常欣喜。
平定准噶尔汗国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乾隆帝命定边左副将军成衮扎布率军出北路,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军出西路,全力征讨以阿睦尔撒纳为首的准噶尔叛军。史载这一时期的厄鲁特蒙古“会诸部落亦自相吞噬,绰罗特汗为其兄子噶尔布所篡,台吉达瓦旋杀噶尔布。厄鲁特向不出痘,至是则痘疫盛行,死亡相望”。天灾人祸极大地削弱了准噶尔部的战斗力,因而兆惠果断抓住时机进军平叛。
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导致准噶尔叛军不堪一击,在兆惠重军的打击之下,叛军连连败退,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至六月间,兆惠同富德等率军追剿至哈萨克,哈萨克汗即向清廷上书表示愿遣员擒拿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既为清军所败,又不为哈萨克所容,遂渡额尔齐斯河逃入俄罗斯境内。
对此,兆惠于折中奏称:
“阿睦尔撒纳实入俄罗斯,理应向俄罗斯索还。若不擒得奸邪之贼,则不能剿除根源……今向俄罗斯索还阿睦尔撒纳之事,请圣主施恩,以奴才为使臣,奋力前往。”
乾隆帝认为其“游魂远窜,将来必不能久甘穷困,势必滋生事端”。故通过理藩院同俄方进行交涉,要求其遵守互不藏匿逃犯的前约,将阿睦尔撒纳引渡回国。
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初七,俄罗斯遣员告之清朝阿睦尔撒纳于俄罗斯境内出痘身亡,并将其尸体交与清朝官员验看。在兆惠用兵征讨之下,以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为首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叛军最终归于失败,北疆由此归于安定。清廷的平叛战争对于加强我国西北边防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北疆平定之后,乾隆帝即在伊犁等地分驻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加强对天山北路的治理,并施行军事屯垦,且准许屯兵携家眷前往,分地耕种。由此北疆出现了“自官田外,余地听民自占,农桑辐辏,阡陌成群,赋税徭役如内地,中外一家,老死不见兵革”的和平安定景象。
结语
乾隆二十九年(1764)兆惠病逝于京师,乾隆帝亲临祭奠,赋诗以抒哀思,纵观兆惠的一生,其为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且在新疆的时间为最长。
在兆惠的参与及具体指挥下,清军先后取得了平定北疆准噶尔部叛乱以及南疆回部叛乱的胜利,自此清朝实现了对新疆全境的有效控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加强。在乾隆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役中,兆惠最初以办事大臣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协理军务,为保障前军后勤补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这一阶段虽然历时较短,但加深了兆惠对新疆地区各方情况的了解,这为其日后能够胜任清军统帅奠定了基础。
西北疆场远离内地,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加之准噶尔兵素来以骄悍称雄于草原,因而平叛战争异常艰辛。
但据满文档案中见得,兆惠于此艰苦环境下从调兵遣将到后方建设,诸事皆谋划得当,尤其在被围伊犁之际,兆惠果断决策回军巴里坤,最终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然,兆惠于平准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平准之役结束之际,兆惠在奏折中认为厄鲁特人如豺狼一般奸邪狡诈,断然不可相信,且若留之养育,日后羽翼丰满又会滋生叛逆之心,进而危及天下。基于如此认识,兆惠向乾隆帝奏陈尽数歼灭准噶尔部等厄鲁特人,不留后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滥杀无辜,致使北疆多地人烟稀少,国防空虚。
不过总体来说,兆惠为新疆平准之役胜利及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至此天山南北再无战事。
清廷对于新疆地区的治理促进了我国新疆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其诸多治理经验,时至今日仍有可借鉴学习之处,与此同时,中原王朝政权从此亦不再为北方游牧政权所扰,双方大规模交战永久成为历史,这一变化节约了大量民力物力,于国计民生,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