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生的乡愁与乐想:用音乐教育工具包助推乡村文化传承
一名高中生的乡愁与乐想:用音乐教育工具包助推乡村文化传承
在贵州凯里的一所乡村小学,音乐课往往成了补习语文数学的机动时间。我们也想让孩子们学音乐,但师资力量实在有限。校长老杨无奈地说。
高中生郭豪熙在贵州学习当地山歌(00:28)
第一次听到山歌时,我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震撼。高三学生郭豪熙回忆起曾经暑假在贵州山区的经历时说道,那是一位老奶奶,坐在屋前的木凳上,轻轻哼唱着。歌词我听不太懂,但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在贵州凯里的一所乡村小学,音乐课往往成了补习语文数学的机动时间。我们也想让孩子们学音乐,但师资力量实在有限。校长老杨无奈地说。
受到公益组织传递童年的启发,郭豪熙萌生了一个想法:开发一套融合本土文化的音乐教育工具包。
像李子柒和朱铁雄那样能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人终究是少数。与其期待每个乡村都能拥有专门的音乐老师,不如尝试降低音乐教育的门槛,让更多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乡土音乐的魅力。只要种子播下去了,未来就会有无限可能。
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高中生,郭豪熙面临着巨大的时间压力。他只能利用课余进行调研,有时甚至要带上他的作业。
语言也是一大障碍。第一次和老人家聊天,我说普通话他们听不懂,他们说方言我也只能猜意思。为了突破交流障碍,他开始学习当地方言,请来翻译帮忙,渐渐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在村落中身着民族服饰的郭豪熙
最具挑战性的是如何把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传统音乐文化结合。他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研究教育学原理,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有时改到深夜,第二天还要上课,但一想到那些渐渐消失的山歌,就觉得值得。
经过半年努力,一套既保留现代音乐教育框架,又融入地方特色的教育工具包诞生了。工具包包含详细的教学指南、评估工具和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大大降低了教学门槛。
为扩大项目影响力,他们正在建立在线平台,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展示乡村音乐的魅力。这些承载着乡愁的曲调,值得被更多人听见、记住。
“他非常聪明,热爱音乐,并且很愿意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热情投入到可持续的、能为更多人赋能的事业中。”
在这个注定漫长的文化传承之路上,一个少年已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