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和南阳不可混为一谈,躬耕于南阳、困于南阳指的都是南阳郡
宛城和南阳不可混为一谈,躬耕于南阳、困于南阳指的都是南阳郡
在三国历史研究中,关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和"困于南阳"的"南阳"是否指的是宛城,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详细考证历史文献,特别是《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什么南阳人将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等同于宛城,即今天的南阳市呢?
他们的理由就是:诸葛亮《后出师表》写了,曹操"困于南阳",而当时曹操正在打宛城之战,因让张绣的婶子侍寝,让已经投降的张绣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发起夜袭,导致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卫士典韦战死,自己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所以在南阳人看来,宛城等于南阳,或者说南阳就是宛城的代称。
真是这样吗?
诸葛亮《后出师表》确实写道: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
那么,南阳究竟是不是宛城呢?
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写道:
困于南阳,谓攻穰为张绣所败也。险于乌巢,谓攻袁绍将淳于琼时也。逼于黎阳,谓攻袁谭兄弟时也。几败北山,谓与乌桓战于白狼山时也。殆死潼关,谓与马超战时也。危于祁连,当考;或曰围袁尚于祁山时也。
从胡三省的注释来看,所谓"困于南阳",不是在宛城,而是在南阳郡下辖的穰县。我查了一下"穰"的词条,《康熙字典》说是"南阳郡穰县",汉典解释为"古县名,战国时楚邑,秦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邓县"。河南省邓县就是今天的邓州市。
根据《三国志·魏武帝本纪》记载,宛城之战一共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建安二年,以下是原文: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第二次宛城之战,曹操两度前往一线指挥。以下是原文:
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公遣曹洪击之,不利,还屯叶,数为绣、表所侵。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
从内容来看,曹操第二次征张绣时,虽然也曾被困,但明显不如第一次凶险。不知胡三省何以解释为穰县,而不是宛县。个人觉得,所谓"困于南阳",应该是在宛城,而非穰县。
不过,这里的几个地名可以顺带说一下。
章陵,指章陵郡,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治所在章陵县即今天的湖北省枣阳市。章陵郡与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南阳郡、江夏郡、武陵郡、南郡并称为荆州八郡。曹操取得荆州后,章陵郡被重新并入南阳郡。
湖阳,即湖阳县,归属于南阳郡,现在属于河南省唐河县。目前,唐河县仍有湖阳镇,与枣阳相去不远。
安众,即安众县,也属于南阳郡,在今邓州汲滩镇一带。根据《水经注》记载:"涅水经涅阳县故城西,又东南走,经安众县碣而为陂,谓之安众港......湍水自白牛邑东南,经安众县城......湍水自安众县故城南,涅水注之。"曹操破张绣之处,就在安众港。
舞阴,即舞阴县,属南阳郡,在今唐河县、社旗县以东。
叶,即叶县,属南阳郡,叶县今天依然存在,属平顶山地区。
许,即许昌,当时是汉献帝的首都。
从上述资料可知,在《三国志》中,郡和县是非常清楚的。南阳与章陵并提,说明这是郡,不是县。所以,南阳绝对不可能是宛城,要不陈寿也不会写"公到宛""至宛",直接写南阳就可以了。
尽管我们可以证明胡三省的注释不够准确,但并不能由此反证宛城就是南阳。将南阳和宛城划等号,在史料中找不到依据。
有人说,南阳在这里就等于宛城。理由是,乌巢、黎阳、潼关、北山、祁连都是小地名,所以南阳不可能是郡,只能是县。且不说诸葛亮时代没有南阳县的叫法,就算口头上有,这里也不能证明南阳等于南阳县。
乌巢是汉代地名,因南临乌巢泽而得名,故址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乌巢不是县名。
黎阳,县名,属于魏郡,即今河南浚县。
潼关,与乌巢一样,也不是县名。潼关是曹操于建安元年所设。潼关设立后,函谷关被废弃。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大战于潼关,潼关之名始见于史。《三国志》写道:
是时关中诸将疑繇欲自袭,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讨之。超等屯潼关,公敕诸将:"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
祁连,可能是祁山。如果真是祁山,那肯定不是县。
北山,按照胡三省的解释,就是白狼山。白狼山在古白狼县境内,今属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据《三国志》记载:
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公车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从上面的这些地名来看,有的是县名,有的不是县名。如果其他地名都是县名,则可以大致得出"南阳"也是县名。但潼关、北山、祁山、乌巢都不是县名,只有黎阳是县名,反倒是个例。因此,光凭这一条,无论如何也不能证明"困于南阳"的"南阳"是南阳县。各位重要的是,南阳县这个名字只出现于王莽篡汉时期,整个东汉都没有南阳县的说法。南阳县由隋文帝设置,此时诸葛亮已经去世三百多年了。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不过近年也提出了异议。比如,根据时间逻辑推算,诸葛亮写《后出师表》的那一年,赵云并没有去世,而《后出师表》则明确写着赵云已死,这是一个硬伤。而且,除了赵云在《三国志》中有传记,其他人的名字在其他材料中都找不到。因此,很多人怀疑《后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写的,而是他的侄子诸葛恪炮制出来的。
诸葛亮给刘禅写的表章,不太可能流传到吴国,因为那时候蜀汉大概率还没灭亡。即便诸葛恪和诸葛瞻保持着良好的私下联系,也不太可能将如此重要的文件私相授受。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诸葛恪拿到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也不太可能给其他人。
有人可能会说,张俨死于公元266年(孙吴宝鼎元年),而蜀汉灭亡于公园263年,蜀汉灭亡之后,《后出师表》有可能流入吴国。
开什么玩笑!蜀汉灭亡之后,《后出师表》这样的官方资料有可能流入魏国,流入西晋,流入吴国的可能性并不大。
因此,《后出师表》的作者是谁,并不能完全确定。
《后出师表》存疑,"困于南阳"这句话根本就没法用来当证据使用。
(2024年6月6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