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东省、京海市…国产犯罪剧片不爱用真实地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东省、京海市…国产犯罪剧片不爱用真实地名?

引用
1
来源
1.
https://k.sina.cn/article_6226022546_17319909201901805w.html

国产犯罪剧片中经常出现江州市、滨海市等地名,这些地名只存在于中国电影银幕之内,存在于观众的社会想象之中。这种现象反映了影视创作中对真实地名使用的谨慎态度,也引发了对影视创作自由度和地域性表达的思考。

《戴假发的人》:真实地名的突破

董越执导、黄晓明主演的《戴假发的人》上线网播。该片上映之初,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影片中大胆袒露了故事发生背景,出现了江岸区保成路、南湖派出所、鄂A车牌等元素,还明显使用了武汉方言。



《戴假发的人》

发现这些细节的时候让人感到新鲜和吃惊,进而引发思考:曾几何时,国产犯罪剧片启用真实地名竟然成了一种潜在的奢望。

国产犯罪剧片中的虚构地名现象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从1987年播出的《便衣警察》使用虚构的南州市,到2003年《征服》中的衡州市,再到2017年《人民的名义》中的汉东省京州市,虚构地名在国产犯罪剧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便衣警察》百度百科


《重案六组》


《征服》


《人民的名义》


《狂飙》


《沉默的真相》


《破冰行动》

电影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2021年开播的《扫黑・决不放弃》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中江省奎州市。陈思诚监制的东南亚犯罪系列电影,如《误杀》《误杀2》《消失的她》等,均将故事发生背景移植到东南亚各国。


《扫黑・决不放弃》


《消失的她》


《涉过愤怒的海》

近年来,国产犯罪题材电视剧或电影开始逐渐使用起了“陈思诚”配方,主要有三点:购买成功的悬疑剧本;以东南亚为背景,规避审查,扩大内容尺度;以某种社会情绪作为故事核心,为病毒式传播奠定基础。如上三点,确实为相关犯罪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票房与口碑保障,但以小窥大,不得不说,国产犯罪片不适用真实地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潜规则。

创作自由与审查的平衡

这种创作趋势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地域争议,也为创作者在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方面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防止地域歧视可以理解,毕竟在2011年上映的爱情片《失恋三十三天》里,有一句“黄小仙儿,恁个鳖孙”的台词就惹恼了河南观众,指责剧组抹黑河南人。甚至2017年,演员郭冬临在北京春晚爆笑小品《取钱》中因为说了句“十个河南九个骗”,被无数人狂喷谩骂。还被人起诉向每个河南人赔偿一块钱。

偏向轻松基调的喜剧和爱情文艺作品如此,带上违法犯罪、社会阴暗面的犯罪剧片更是会遭到观众的严格审视。创作者和监管者们大概担心,一旦犯罪剧片的故事发生背景和真实地区联系起来,很容易对该地区造成片面的刻板歧视,严重一点的可能会影响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一旦因为这样的歧视争议陷入舆论风波,造成所谓负面影响,还会增加审查风险,导致作品不停修改,造成不必要的制作损失。还有一些地区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和敏感点,一旦在犯罪背景下使用真实地名,可能会不经意间触碰这些敏感点,不利于社会和谐。

上述这些担心和辩护当然没错,但其实都是基于影视作品的宣传教化功能。但我们不能仅因为此,就削弱甚至无视影视作品其他的作用,如艺术品质、商业价值等。如果仅是因为影视作品的犯罪外衣会和城市形象挂钩,才总是想要虚构一个地理位置,而不是基于情节本身所需,难免会使创作陷入被动。另一边,创作者又会害怕故事被架空,于是明里暗里再塞进去一些地域元素,一来提高影视作品的辨识度,二来使故事气质贯通。最终,这样的左右逢源和既要又要,只会使影视作品中的地理位置变成了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存在。

说地域性,也有地域性。但要真正谈地域性,又不敢放开嗓子大声谈。犯罪题材影视剧重点展现出犯罪行为背后的人性、社会问题等,并非特定地区的个别事件。但这并不能代表着特定地区不能作为故事背景存在,毕竟,有时候特殊性也能代表普遍性。就像《戴假发的人》,将律师愤而杀人这样的戏码放在武汉,也没见产生多么恶劣的社会影响。就像《南方车站的聚会》中有多次紧张激烈的枪战戏,同样放在武汉,同样也没看到观众会因此产生极端行为。有的时候,过于惊弓之鸟、草木皆兵,也许不是件好事。

虚构当然也给了创作者更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剧情需要灵活设置场景、构建人物关系,不受真实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的限制。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创作不能完全悬空而置、建空中楼阁。地域性是影视文化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城市形象建构的一部分。如果为了害怕外部和内部风险而刻意阉割地域性,那不如大家都把故事背景设定在外星球,如此一来便不存在任何风险。但如此一来,还会有多少人看呢?

文化的联系是广泛而密切的。我们总能在自己熟悉的地名中找到文化亲近感,从而对某部作品产生好奇和冲动。说来好笑,江州市、滨海市等地名似乎成了国产犯罪剧片中常见的地名,但只存在于中国电影银幕之内,存在于观众的社会想象之中。但也不能止步于笑。这个细节虽小,但以小窥大,影视创作中的自我阉割什么时候严重到这种地步了?当下,国内电影和剧集市场面临较大压力。如果创作者还要不断给自己加绑,不断给作品设阻,不断让消费内容僵化,只会劝退更多潜在的观众。在此提出这个现象,愿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给大家以启发和思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