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白的潇洒不羁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仕途失意的麻痹与安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白的潇洒不羁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仕途失意的麻痹与安慰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EEVUUA205567C1O.html

李白的"潇洒不羁"是世人对他的固有印象,但这种印象是否完全符合事实?本文将通过分析李白的诗歌与生平经历,探讨他是否真的如世人所见那般洒脱,还是在用这种外表来掩饰内心的痛苦与失意。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李白是一位潇洒不羁的大诗人。但是李白真的潇洒不羁吗?事实上,在李白的很多浪漫主义的诗歌中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思想,在他潇洒不羁的诗歌的内涵中蕴藏着的有很多悲苦不遇的思想情感。
这种潇洒的诗,就像是他对自己的掩饰,假装自己不在意,假装自己像仙人一般不在意凡尘这些俗事,实际上是因为他对现实无可奈何。
所以,我认为李白的潇洒不羁,是一种对现实悲苦的无奈应对,是一种自我麻痹与自我安慰。
李白的一生其实是非常的不尽人意的,而这不尽人意的一生,让人很难相信李白真正做到了潇洒和不羁。

少年成才

李白早年就显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才能。李白5岁开始读书,15岁时就已经备受关注,后来又辞别双亲巡游各地结交诸多好友,这样的李白仿佛有了一个非常好的人生开头。15岁时,他已经写了很多首诗。
李白有一首《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这首诗作于李白受邀于县令的宴会之后,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李白在路过湖畔时有感而发,他第一次接触这些县令官宦之后是有种期待落空的感觉的,这个时候他就想起了那些战场上的人,非常渴望成为这样的人,这个时候的他还是满怀理想的。
同样的李白对自己的才华非常的自信,我们从“临风一咏诗”就可以知道李白吹着风就可以写出来一首诗,他对自己是非常自信的。

后半生蹉跎时光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李白少年时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让他对自己后面的日子更加难以忍受了。李白显然是对自己的仕途有所期待的,但是现实却并不如理想那般美好,李白多次想要入朝为官,然而无果。
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他希望得到机会,进入朝堂的心情可见一斑。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白终于受到了唐玄宗赏识,成功进入了“士”的阶层,但是他并没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他的工作就是专为皇帝和贵妃写赞扬诗。
渐渐地,他不耐烦于做这样的御用文人,再加上由于皇帝宠信奸佞,受到小人挑唆疏远他,他终被赐金放还,还写出著名的那首《行路难》,他在此诗中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见,在一番官场风云之后,他对官场是多么的失望,他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迷茫。
他觉得自己一心追求的报效祖国,仿佛是一场笑话。“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大唐还有那么多的奸佞,他们在嫉妒李白,阻挠他的仕途,玄宗识人不清,疏远他。
李白发出“多歧路,今安在?”的疑问,又在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给出解答,与其说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如说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期待。
他认为总有一天玄宗会擦亮自己的眼睛,认识到他的价值,说明了李白还对这个朝代抱有期待,对这个朝堂抱有期待。,觉得自己有一天还是有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的。
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写下《将进酒》这首诗,李白提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过得真快呀,李白已经从一个少年熬到青年,又从青年熬到老年,从一开始的期待,从一开始的天才熬到最后,只剩下怀才不遇。

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一种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但是结合他如此悲苦的后半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自我安慰,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没用,也许只是时机未到,以后还会用到自己的。他还在期望,还在麻痹自己。
“将进酒,杯莫停”李白为什么喜欢喝酒?未尝没有一种借酒浇愁的情感在里面,酒真的那么好喝吗?只不过是喝了之后能够忘记现实的痛苦,能够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面罢了。
所以他说自己“但愿长醉不愿醒”愿自己能“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真的如此豁达吗?也许一开始是的,但是在后面他就仅仅能用这种表面上的豁达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愁苦心情了。
李白的一生被儒家思想贯穿,他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儒家思想中对世人的在意,让李白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潇洒。

儒家思想带给李白一生的追求

儒家思想是唐朝的主流思想,李白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教导,但是李白所学的儒家思想并不是那种古板那种儒家思想,而是一种追求功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儒家思想。
这种儒家思想告诉他,要去追求功名,去报效祖国,去进入朝堂之上,所以李白渴望如此,渴望受到赏识,渴望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所以他在不断地追求入仕的机会。
在《南陵别儿童入京》里他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就是他一生的追求;《塞下曲》里他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这首诗里就可以看出李白有多么伟大的雄心壮志,他立志要报效祖国,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此时的他初入长安,被供奉在翰林之中,尚为年轻力壮,还有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这种雄心壮志,正是受到儒家思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影响。这种儒家思想带给了李白追求,带给他理想,带给他雄心壮志,这种思想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他的诗歌中。

儒家思想又是李白痛苦一生的根源

儒家思想给李白带来报效祖国的理想,然而却不能实现。这种伴随一生的痛苦,也是李白所难以忍受的。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正是因为过于追求入仕,所以他才没有可能对自己的怀才不遇释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给了李白希望,又将它打碎。
唐朝给了李白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期盼,却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所以李白他一直都痛苦于失意于自己的不被重用,自己被奸佞所害,自己怀才不遇。而这些无非是因为他内心的儒家思想过于坚定,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情过于迫切。

佛道思想让李白用潇洒不羁和追求仙界来应对无奈的现实,用大自然来缓解内心的失意情绪

李白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太痛苦了,他有太多的愁绪,实在难以释怀。这个时候佛道思想就出来影响李白了,佛道思想在他脑海里指导到:你要超脱俗世,你不要受到俗市场那些事情的影响,你要向那些佛像,那些仙人学习超脱于世俗之外。
这在他的《月下独酌》中有所体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独自一人月下独酌是多么的孤独又寂寞,但是李白他想象着月亮还在陪伴着他。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样也不太显得一个人孤独了呢!月下独酌,他仿佛一个仙人,但是也是一个只能与月亮为伴的孤独的人。这又一种自我麻痹,没有朋友和我一起也罢,我就去找月亮,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啊!

佛道思想让李白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到仙界上,他用充足的想象力来进行自我安慰

既然现实里面不能够得意,那么李白他就想要去成为一个仙人。在他那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自己“手持绿玉杖,高别黄鹤楼。”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是想要寻求一条成为仙人的道路的,甚至于在想象之中,他能“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都表达李白想要寻仙求仙的一种意愿,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愿?为什么想要躲避这种世俗呢?
无非是因为世俗太过丑恶了,政治过于失意了,仕途过于不顺了。他在用这种比较仙气的思想来让自己躲避那种政治上的失意,这是一种自我麻痹。佛道思想就是李白在儒家入世思想行不通之后进行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麻痹的途径。
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开始豁达,开始潇洒,开始不羁,开始超凡脱俗,清新自然,但是这样的外表不能够掩饰他里面的一种失意,对建功立业的追求一直是他的诗歌里面不可磨灭的一种思想。

比如那首《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无论他前面怎么描写盛唐时期的美好景象,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他又要在最后写,谁会怀谢公?没有人会和他一起去怀念谢眺,正如同他那种政治失意,没有人同他一样理解一样。
李白在政治上一直是处在被人排挤的一个地位,这首诗他刚开始境界很开阔。这种双水如镜,双桥如虹的景象多么宏大又美丽。他的那种潇洒,那种宏大的气概是不是跃然纸上了?但纵然以如此美丽又宏大的景象开头,最终还是要回到他的那种政治失意上去。
所以李白他是潇洒释怀了吗?他还是没有释怀。他的潇洒,豁达开朗,仿佛就是他那种心情的一种掩饰,一种自我麻痹。他大片的描写祖国的河山,追求神仙仙境都是在寻求一个让自己忘掉政治失意的一个途径。

小诗文有话说

潇洒不羁是我们对李白的固有概念,但是在了解李白生平的之后,我很难说他是真正的潇洒和不羁。
我不认为他的痛苦,他的失意是那么容易被遗忘,被排解的。他只不过是用一种求仙,用一种潇洒豪放的风格来掩饰他内在的那种失意的痛苦。
参考资料:《李白传》、《李白诗集》、《唐史》、《全唐诗》、《唐诗三百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