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因性格原因以及权力斗争因素而被杨仪所杀
魏延因性格原因以及权力斗争因素而被杨仪所杀
魏延是蜀汉后期屈指可数的高级军事将领,能攻善守,有勇有谋,说他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蜀汉的国防中坚似乎也无拔高、溢美之嫌。魏延早期追随刘备,参加过袭夺益州、攻取、守御汉中、北伐曹魏等诸多战役,屡立战功,获刘备赏识,破格擢拔为汉中太守、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钺,封南郑侯。
论功勋,论受重用程度,魏延决不在刘备势力首将关羽之下。诸葛亮第一次挥军北伐时,魏延提出的兵分两路,奇兵出子午谷直捣长安,主力出斜谷平定关中的伐魏计划,就大受后世军事家们的肯定与称赞,用好了和邓艾偷袭阴平险道直扑成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兵异常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虽好,却是“险计”,不如出祁山攻伐曹魏陇右,再经陇西入关中来得稳妥,是为“十全必克而无虞”之策,擅自否定了魏延的奇计......
就这样一位足智多谋、文武兼具的杰出军事将领,坚定而骨鲠的北伐派,却在蜀军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撤退途中,因执意北伐,不服从长史杨仪的指挥领导,不愿随其回撤,被杨仪设计斩杀,死后还被诬陷阴欲谋反,又惨遭夷灭三族。
和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不同的是,从正史《三国志》、《魏略》的记载来看,魏延虽然傲慢刚直,不咋瞧得起人,却从没有造反之心,他只是对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文官杨仪领军不满而已。
《魏略》记载,“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魏延
按《魏略》的说法,魏延虽然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对蜀汉却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从没想过背蜀降魏,也未公开反对杨仪,而是被杨仪设套冤杀。一句话:魏延没反杨仪,是杨仪造了魏延的反。
有人说《魏略》是曹魏史籍,敌国的传言不足为信。其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越是对手的记载反而越加真实可信,因为立场、视角不同,无需篡改的缘故,观点反倒更加中立、客观。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军伐魏,与司马懿所率的魏军相持于渭水之滨。司马懿坚壁清野,据险坚守,绝不出战。诸葛亮无奈退守五丈原,因事无巨细全要他操心,诸葛亮鞍马劳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最终活活累死在五丈原大营中。大军出征,主帅阵前身亡历来是兵家大忌,群龙无首,对远道而来的蜀汉大军之士气必定是一个极大打击。杨仪等人按诸葛亮临终安排,决定秘不发丧。彼时,蜀军与魏军在五丈原列营对峙,怎样把军队完好无损地带回汉中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从当时随诸葛亮北伐的蜀军将领的能力、水平、威望看,身经百战的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是代理统帅的唯一人选。日常只是主管行政、案牍等事务性工作、负责后勤的长史杨仪不会带兵,又缺乏军事经验,是无论如何也挑不起这副重担的,久历战阵、慧眼如炬的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比谁都明白,绝不会考虑不到。因为稍有不慎,或用人不当,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就会看出破绽,一定会挥军紧追不舍,甚至会围追堵截,重创急于回撤的蜀军。
即使不考虑数万蜀汉子弟兵的性命,也要考虑自己的灵柩能不能安全运回汉中。所以,诸葛亮临死前让杨仪做代理统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最有可能将军权交给智勇双全、实战经验丰富的大将魏延。因而,《魏略》的记载可信度极大。
魏延
从魏延和杨仪的动机看,魏延几乎不可能率军攻打杨仪,因为毫无必要。魏延是先帝刘备的心腹武将、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因战功卓著,有智略,在军中威望甚高。杨仪是文官,在军中毫无根基,即使统领大军也是一时权宜之计,临时负责,如果魏延想独揽军权,率大军安全退返蜀境后,凭资历、能力、军功也是不难做到的。当时,马超早已病故,赵云已经老死,整个蜀汉军界,还有谁能与魏延争锋?魏延毫无必要急赤白脸地在战场上与杨仪拼个高下。
而反过来看,处于弱势的杨仪却有足够的理由来戕害魏延。按《三国志》、《华阳国志》记载,魏延、杨仪都是有才干之人,却互不服气,互相嫉妒,一见面便争吵不休,简直水火不容。在魏延和杨仪的倾轧中,文人杨仪明显处于弱势一方。《三国志》载:“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假如魏延掌握了军权,杨仪最担心大权在握的他会趁势杀了自己,处于弱势的他只能先下手为强,撺掇众将一起除掉魏延。
杨仪
当时,魏延是蜀军先锋,率部驻扎在与魏军对峙的最前沿,其后才是诸葛亮亲率的中军。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的确能够阻截魏延的归路。所以,突前的魏延顿时陷入后撤途中前有杨仪率中军阻击,后有司马懿衔枚急追的两难境地。由于杨仪诬陷魏延造反,魏延部前锋压力空前,魏延自己又百口莫辩,其麾下将士担心回不了西川,所以大多数都抛弃他归附了杨仪,魏延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见部下官佐士卒纷纷离散,他只得带着少数亲信将士往汉中方向奔去。假若他有心降魏,为何不往北投奔司马懿而是南逃蜀境?
杨仪授意将军马岱率一彪军马截杀魏延,以“叛国罪”袭杀了毫无二心的北伐悍将魏延。可怜魏延身为两朝重臣,文韬武略,一身惊人的本领,在阴谋家杨仪的策划下,竟然落得个身首分离的可悲下场。后来,魏延的三族也被一起诛灭。
自恃才高功大的杨仪在指挥撤军时,与同样认为该由自己接替诸葛亮的魏延“争权”,唆使马岱以反叛罪杀了魏延。后来,杨仪也因为欲望落空而满腹怨愤,乃至牢骚满腹,因有反叛言论遭人告发,最终畏罪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