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公荣: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巾帼志愿者
甘公荣: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的巾帼志愿者
甘公荣是“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老人的三女儿。她继承家门的红色基因,秉持着父辈“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家训,在红色精神传承的道路上从未停歇。从农民到电影放映员,再到银行储蓄员,最后成为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甘公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巾帼志愿者的精神。
一心为公 恪尽职守
甘公荣1974年初中毕业,因父亲坚持把上学的机会留给更贫苦的孩子,她安心当起了农民。当时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尚小,又是农民而放弃学习、懈怠工作。相反,她坚持向年长、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前辈学习,辛勤工作。不久,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被选为生产队妇女队长,之后又被选为公社团委副书记兼大队团支部书记。
1978年,国家落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甘公荣被分配到县电影队做电影放映员。此后3年,她跟随放映队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放映电影上千场。
1981年,甘公荣和丈夫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她被调到县工商银行当储蓄员,这一干便是十几年。工作岗位上的甘公荣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她始终把父亲的箴言当作自己的准则:“七十二行,行行都需要人做,只要认真地去做,无论干哪一行都能出人才。”直到退休,甘公荣也没有忘记父亲的话,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她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父亲的期待。
2011年11月,莲花县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了龚全珍作为辅导员,进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和心理辅导。后来还建立了龚全珍工作室管理服务网络,下设阳光驿站、温馨驿站和六支便民服务队伍,分别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活动。甘公荣得知这个消息后,便自愿要求加入工作队伍,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
退休后的甘公荣受到井冈山干部学院的邀请,定期为学员宣讲甘祖昌将军和龚全珍老阿姨的先进事迹,弘扬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课后,甘公荣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志愿服务工作上。
接过爱心接力棒
甘公荣的母亲龚全珍说,将军回到农村,就把自己当成个农民,与大家一块建设家乡。在父母的熏陶下,甘公荣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个好人。
作为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她总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为此,甘公荣经常向社区居民伸出援助之手,数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
2013年底,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成立,想到母亲日渐衰老,甘公荣主动接过爱心接力棒,积极参与到爱心救助基金会的日常管理中。她联系捐款单位并募集资金,定期到贫困家庭调查走访,发放贫困家庭救助金……
每一个环节甘公荣都亲力亲为,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马虎。她真诚地说:“我们发放救助金前一定要到这户人家去实地走访,只有真正困难才能享受救助金,因为当时妈妈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就是帮助困难的人,我不能砸了妈妈的牌子。”
到现在,爱心救助基金会已募集资金1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上千人。龚全珍工作室在全国遍地开花,萍乡市就有500多个,8000多名党员干部加入了这个助人为乐的大家庭。
2018年,该基金会凭借成熟的经验,顺利申请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并在莲花县建立了10个“童伴妈妈”项目点。
除了扶贫助学外,甘公荣更是热心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前几年,县里东门桥重修,资金方面有短缺,甘公荣赶忙跑到相关单位捐款,她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应该尽到自己的力量。在萍乡城北小学“警毓楼”里面有一群特殊的寄宿儿童,他们大部分是孤儿、留守儿童,得知孩子们缺少晚间辅导,甘公荣发起晚间“2个小时的爱”活动,并招募了20余名志愿者教师,每周为孩子们上辅导课,同时,邀请专业心理老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助力留守困境儿童全面成长。
虽已是花甲之年,甘公荣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着帮助别人的事情。她说:“爸爸妈妈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我家的家风家教,也是传家宝,不仅我要这样做,还要把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传给我的儿子、孙子,现在他们一有空我就要带他们到乡下去走访,让他们看一看别人的生活,了解别人的困难。这样,当我老得动不了的时候,志愿服务的事业还有人能继续做下去。”
从陪伴母亲上山下乡开展志愿服务,到自己宣讲、扶危济困,甘公荣沿袭着父母的脚步、传承红色家风,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近8000个小时,向800多万名学员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用红色家风润初心,让革命精神永传承。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