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人常用的敬称:对长辈和同辈的称呼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人常用的敬称:对长辈和同辈的称呼

引用
天气网
1.
https://wannianli.tianqi.com/news/292041.html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和称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人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各种敬词,这些敬词都含有恭敬的口吻,用来表示对别人的尊敬和客气。那么,对别人父母长辈和同辈朋友应该使用哪些敬称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对别人父母长辈的敬称

(1)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古时有善、美之意,古人常称善良的人为“令人”。如《诗经·邪风》:“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这里的“令人”,是指能尽为子之道的人。汉代有称贤母为令母的,故后多用作敬称。宋人陈叔方《颖川语小》载:“世俗称谓,多失其义,惟以令尊呼父,以内称妻,尚可通。”

鲁迅先生曾给人讲过一则故事:有位孩子碰到客人来访,问道:“令尊在家吗?”小孩听不懂,摇摇头。后来小孩把此事告诉父亲。父亲听后生气地骂儿子说:“混蛋,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妈。”几天后,客人又来问:“令尊在家吗?令堂在家吗?”小孩马上回答道:“混蛋,令尊就是我,令堂就是你妈。”把客人气走了。

(2)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堂,即北堂,是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常居之处,故多作母亲的代称。亦作“令慈”。

(3) 高堂:旧时对父母的称谓。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抱剑辞高堂,将投霍冠军。”高堂,古时原指高大的厅堂,如王充《论衡·别通》:“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

(4) 泰山:汉代以前,《尔雅·释亲》:“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刘熙《释名·释亲》:“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妇,故及以此义称之。”唐代后,妻父多称泰山。

旧时称妻父为泰山,今多称岳父。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 12《语资》载,唐明皇封禅泰山,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张说女婿郑镒原为九品官,也随同而去。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升迁一级,惟郑镒因张说关系,骤升为五品,兼赐绯服。玄宗见郑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宫廷艺人黄绰说:“此泰山之力也,”这是双关语,一是指封禅而升泰山;二是指背有靠山而升。

(5) 泰水:旧时称妻母为泰水,今多称岳母。据宋人晁说之《晁氏客语》载:“呼妻父为泰山……今人乃呼岳翁。又有呼妻母为泰水,呼伯叔丈人为列岳。”清代学者梁章钜《称谓录》卷7载:“案此即因妻父之为泰山而推之,知此称,宋时已然耳。”

(6) 岳父:对妻父之尊称,又称岳丈,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又称岳父、岳丈。也有人说其由来有二:一说晋代乐广为卫班妻父,岳丈是‘乐丈’之讹。二说是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丈人而转为岳丈,如元代戏曲家高则诚《琵琶记》:“女婿要同归,岳丈意如何?”

(7) 令岳:旧时对别人妻父的敬称,宋代已较常用。宋代学者陈叔方《颖川语小》卷上载:“妻之父曰外舅,妻之母曰外姑,此见于《尔雅》……俗呼丈人,意亦近之。然称他人妻之父曰丈人,则未稳,惟曰令外舅可也。若云令岳,鄙谬甚矣。”

同辈朋友间的敬称

(1) 令兄:令兄是对别人之兄的敬称。它源于“令兄弟”。据《诗经·小雅·角弓》载:“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痛。”意思是说:兄弟和好不倾轧,平安和气少闲话;兄弟关系搞不好.相互伤害成冤家。此处的“令兄弟”,是指兄弟间相善,就是好兄弟的意思。后来逐渐成为对别人之兄的敬称。《称谓录》说:“称人之兄弟为令兄。”此称宋代常用,宋代学者刘放曾对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说:“君所作,强为令兄。”

(2) 令弟:旧时对他人之弟的敬称,但据清代学者翟灏《通俗编》按:“今人称人弟曰令弟,自称其弟曰贤弟,与古人正相易用之矣。”可见古代原称自己弟弟为“令弟”的,后来才演变为对别人之弟的敬称。

(3) 令妻:旧时多尊称别人之妻为“令妻”,唐代刘禹锡《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中说:“令妻早谢,子四岁。”明人《剪灯余话·鸾鸾传》也载:“令妻若在,吾当为作成。”令妻,古时多是对自己良妻的称呼,如《诗经·鲁颂·闼宫》: “鲁侯燕喜,令妻寿母。”意思是说:鲁侯庆功摆喜宴,母亲大寿妻子贤。此外,令阁、令室、令阃等也是对别人妻子的敬称。

(4) 令姐:旧时对别人姐姐的敬称,如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诗》:“我非东床人,令姐恭齐眉。”

(5) 令妹:旧时对自己妹妹的称呼,宋代诗人苏东坡《与外甥柳书》说:“北归万里,无足言者,独不见我令妹贤妹夫,此心如割。”后来又用作对别人妹妹的敬称。清人《称谓录》对此有辩证,他引左思《赠妹九悼离诗》:“峨峨令妹,应期诞生。”作按语说:“此自称其妹也,今皆以此称人。”

(6)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或见于口语,或见于书信。有学者认为汉代已经流行,如《后汉书·赵壹传》:“实望仁兄,昭其悬迟迟。”清代学者王先谦却说:“两汉(西汉与东汉)未尝相呼为仁兄,兄当作君。”二说并存,仅供参考。后来有些年长者亦用于称小辈为仁兄,以示爱重。

(7) 贤兄:古时对德才出众之兄长的敬称,颜之推《颜氏家训》载:“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以下,则加贤字。”

(8)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年幼者的礼貌称呼,或年长者对幼小者,或兄对弟,以表示器重与爱护。宋代政治家范仲淹《与李泰伯书》:“某顿首,秀才仁弟,别来倾渴无已。”

(9) 贤弟:古时对德才出众的年轻人的敬称,正如前面引颜之推《颜氏家训》之话,如今犹言“仁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